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崛起的现代历史意义与21世纪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面临东亚崛起的新挑战从工业革命以来开始的向现代世界的过渡即世界现代化进程,迄今为止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从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到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第一次大浪潮,中心区域在西欧。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第二次大浪潮,中心区域从西欧扩大到东欧与北美,拉美地区也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越过欧陆传到东亚,在日本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到80年代,出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从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德国就进行了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在普鲁士和工业革命时期,威廉.冯.洪堡推进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大学必须实施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20世纪上半期以来,德国的经济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秘密武器之一,是大力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德国工业革命虽然开始于世纪三四十年代,但进展迅速,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探析德国工业革命时期影响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19  相似文献   

4.
奴隶制度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关键之一,并尤其明显地体现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上。历史学界以往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将美国资本主义历史描述成没有奴隶制度的历史,将奴隶制度描述成非资本主义的。20世纪30和40年代,詹姆斯和埃里克·威廉姆斯论证奴隶制度对资本主义的重要性。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学界忽略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经济学家斯坦利· L.恩格尔曼和罗伯特·威廉·福格尔研究了美国奴隶制度的动态性、现代性、收益性和扩张性。英国、巴西、美国和德国形成了研究大西洋世界奴隶制度的历史学者群体。尽管研究视角不同,但他们都强调奴隶制度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运用全球史视角理解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对奴隶制度在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和19世纪40年代的西印度的向心性提出一种新理解,也可以理解这些地区在19世纪后半叶是如何克服对奴隶制度的依赖的。全球史视角使人们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奴隶制度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支配力量的。由此,欧洲工业化的能力最初完全依靠对西半球所侵占土地和所奴役劳力的控制。奴隶劳动是西方资本与国家的弱点,也是其长处。19世纪末叶,中亚、西非、印度、格鲁吉亚内陆和美国的农业生产者,被整合到全球性的棉花帝国里。棉花产业是全球性资本主义的路径。学界将处于全盛期的奴隶制度,看作西方世界经济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 2 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目前 ,工业文明正在走向危机、新工业文明已经兴起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历史和世界大背景下全面考虑中国 2 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确立中国 2 1世纪的总体发展战略 ,必须切实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 ;中国的现状是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 ,中国 2 1世纪的目标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必须实现新工业化 ,这就形成了中国 2 1世纪的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体发展战略。二、中国 2 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 :适度工业化战略 由于地球的资源匮乏与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向困境 ,又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人口超级大国 ,中国不可能建设最发达即过度的工业化 ,同时 ,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又为中国的发展展现了一条新的更加宽广的道路 ,因此中国也不再需要建设最发达的工业化 ;在未开拓出新工业化道路之前 ,中国应选择“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建设富足而又适度的工业化 ,避免陷入工业危机之中 ,以保持较长期的稳定发展 ,同时积极转向新工业化的开拓与建设。三、中国 2 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新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流文明正在向新工业文明转移 ,中国自身已具备了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目标是 ,建设一个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资本主义出现了突飞猛进的飞跃,经过了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用100多年时间才完成的事业,将一个农业占统治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工业国。德国现代化的显著成就,正是在令人切齿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和“专制皇帝”威廉二世时代取得的。德国能雄踞世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强  相似文献   

7.
胡维 《南方论刊》2007,(3):60-61
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对早期工业化的国家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一个处于民族统一大潮中的19世纪德国,铁路建设同样深深影响了其统一进程,通过对这种影响的初步分析,能看到19世纪德国统一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研究中,人们十分重视铁路运输业的先导地位,重工业的基础作用,以及电气、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支柱地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也普遍忽视了商业资本在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促进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和服务于工农业飞速发展的特殊意义。由于德国政治分裂、封建势力强顽以及经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B.马克斯在《现代世界的起源》中从全球的、生态的角度对现代世界的起源进行了非欧洲中心论的阐释。在罗伯特看来,1800年以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亚洲,亚洲与欧洲地位的变化发生于19世纪始自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纯粹由于便利的煤炭开采和殖民地,而在其他国家,政府起到了核心作用。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国家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对中国和非洲等地区进行疯狂掠夺,是这些国家工业资本主义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英国前工业化时期兴起的采煤业、冶铁业等"大工业"部门的发展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前奏,启动了近代资本、企业组织和科学革命的出现。"大工业"在前工业化时期充当着资本转化器的作用,成功地将商业资本、贵族资产、金融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发生积累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组织、工业技术的革新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发生的程度和广泛性来看,工业革命以后贫困问题最为典型的时期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二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日益严重的贫困现象。工业化发展初期贫困问题的理论解释有亚当.斯密的"富国裕民"思想、马尔萨斯的抑制人口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理论。二战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早期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纳尔逊的"低水平陷阱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舒尔茨的增加人力资本、促进农业发展、实现技术进步解决贫困问题的思想,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不同历史时期的贫困理论对我国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在历史上的兴衰是与产业的演进密切相关的。古埃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地域文明在农业革命中崛起,中国在长达七八个世纪中一直是农业文明的先进国度。在工业革命中英国迅速崛起,欧洲、美国、日本也在工业化演进中发达起来,而中国则在工业化进程中落伍了。现在,由于工业危机的来临,中国已不可能建成发达的工业化强国,中国必须避免陷入工业危机而再次衰落。当前,面对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这给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中华民族将在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中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 70年代 ,普鲁士之所以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分裂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德国 ,关键在于它在 19世纪上半期已具备了统一德国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表现为 :它通过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确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地位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到19世纪 6 0年代已发展成为当时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  相似文献   

14.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认为,医疗保障制度应当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可是19世纪以前的德国工业经济长期处于萌芽状态之中,受传统文化、民众心理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工业化完成以前就率先建立起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西方发达国家。另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统一后的德国首先建立的不是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而是努力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因此,了解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原因、变迁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变迁措施对于现阶段建立健全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欧洲,德国的崛起是以一个“后发”国家的形象出现的.在历史上,自中世纪以来,由于皇权衰微,诸侯群雄并起,加之强邻的干涉,地处中欧的德国曾长期陷于分裂割据的积弱状态.虽然包括查理五世等在内的一些德国皇帝也曾雄心勃勃,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振兴,但受制于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环境,最终只能抱憾于历史.19世纪中期以后,得益于迅速工业化、民族主义等有利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普鲁士统治者不失时机地顺应时势,在整合德国国内进步力量的同时,大力营造实现国家统一的有利国际环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强权.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后期,爆发了以英国为主要阵地的工业革命和以法国为主要阵地的民主革命。经过这两次大的飞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始彻底摆脱封建羁绊,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我们习惯上称为“西方”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迅速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世界的基本面貌。也许可以说,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了人类这一时期的重大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 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里已成历史,但在发展中国家,这场不易觉察的革命今天正在进行,对于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来说,还处在准备阶段。工业革命或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逾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化任务,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发 达资本主义国 家是一个“后起之秀”。19世纪初开始“工业化”,到1890年美国工业生产就超过英、法、德等国,跃居世界第一。美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洪冉  刘杰 《社会科学论坛》2007,13(22):150-152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势头与政治上的严重分裂局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国家统一成为德意志民族走上振兴之路的当务之急.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1815~1898)顺应了历史潮流,利用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和"铁血"手段,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德国.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视域中,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变革,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实质上讲,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农业不断工业化,最终成为工业的一个生产部门的一个过程。因此,农业不断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