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荣 《科学咨询》2009,(4):15-15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提出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如果把新课改比喻成杠杆的话,那么,要撬起的是学生的发展,而支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改革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的“校本性”决定了完全移植的排异反应,因此如何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成为了学校革新校本教研的思考重心。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信息技术介入校本教研的新范式——“青蓝时间”,并在实践中反思这种新颖的校本教研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试图提供一个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形式,拓宽新课改理念下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师校本培训是指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和每个教师发展需要的一种校内教师在职培训形式。这种培训首先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是“为了学校”的培训,即要解决学校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即“校本培训”的问题必须要由学校中的人(领导和教师群体)来解决,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即“校本培训”要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要,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校本培训因其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实践性,强调培训重心的基层化、对象的全员化和过程的全程化而越来越成为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不同经历的教师对校本培训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对校本培训的认同和诉求却是相同的。作为在校本培训中占主体地位的学校应该如何实施校本培训,让教师从中受到有益的帮助和支持?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研组、备课组要成为校本培训的实施者校本培训要关照学科特点、关注…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个乐于奉献、积极反思、合作研究的教师群体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地位。根据学校以“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为操作模式,立足学校的现有资源重新配置,立足校内现有实力和资源来选择具体方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把教育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有较强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师校本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校本培训因其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实践性,强调培训重心的基层化、对象的全员化和过程的全程化而越来越成为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不同经历的教师对校本培训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对校本培训的认同和诉求却是相同的.作为在校本培训中占主体地位的学校应该如何实施校本培训,让教师从中受到有益的帮助和支持?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个乐于奉献、积极反思、合作研究的教师群体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索质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地位.根据学校以"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为操作模式,立足学校的现有资源重新配置,立足校内现有实力和资源来选择具体方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把教育工作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有较强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大胆实践,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系,有效保障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本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中小学教学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及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笔者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来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探索得失与同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教师校本培训是指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和每个教师发展需要的一种校内教师在职培训形式.这种培训首先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是"为了学校"的培训,即要解决学校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即"校本培训"的问题必须要由学校中的人(领导和教师群体)来解决,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即"校本培训"要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要,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是打造学校品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学校、学生要发展,核心是教师。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只有将学校建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校本培训无疑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是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少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发挥骨干教师的骨干作用,都是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得到培养与体现出来的。作为学校分管教改科研的副校长,如何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一、校本教研是基于教师成长的教研教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更是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研究教学问题、把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做法的重要途径。长  相似文献   

12.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大胆实践,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活动,是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第一线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改革由点向面推进,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校本培训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效果的明显性而倍受我国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的优势、目标、方式和效果检测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强化校本教研 推进新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教研作为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为了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校本教研的认识校本的教学研究,是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  相似文献   

16.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大胆实践,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  相似文献   

17.
袁晓辉 《决策探索》2004,(12):89-89,77
校本培训最早来源于西方国家.它是指为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目标的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充分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而开展的.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19.
吴常光 《科学咨询》2008,(18):42-42
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在校本研训中,许多学校都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目的的新型校本研训文化.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环境保证.作为教师怎样在校本研训中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20.
我校的教学质量,之所以始终经得起上级的检验,赢得社会大众的赞誉,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是因为学校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强化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工作以及教学管理的精细化。一、抓教师校本管理三重视1、重视校本培训,课程改革的成败与人有密切的关系。能否有效地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