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的创立,改变了马克思以前人们对于历史的见解,把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着眼点放到了现实的物质生产方面,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①。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在经济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创造性地建立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说,其作用决不仅仅局限于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其它社会的经济活动来说,剩余价值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本身需要改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也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伍柏麟同志题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价值剩余”范畴》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伍文),旨在寻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很有意义的,给人以启迪。在此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与伍伯麟同志商榷。经济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自然有其本身特有的基本经济范畴。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对象的《资木论》,其基本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专门用来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范畴。有人主张把这些范畴拿过来直接用于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伍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它既能用价值形式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让会所做的剩余劳动的特点,又能与其他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形式相区别。”在此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错误主张,井提出了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范畴应具备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以“价值剩余”取代剩余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时代和思维的限制,不少人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此剩余价值范畴是超越具体社会经济形态的,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仍然是存在的,但有其特殊性,承认这一事实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①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论》就是这一整体的集中体现。《资本论》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条件下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 学术界的提法有:净余价值,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剩余产品的价值,等等。 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这一提法比较可行。因为“社会主义”这个修饰语,改变了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本质内容为社会主义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本质内容所代替。“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阶级关系,“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反映的则是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和人民当家作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还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有关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基本经济规律讨论中一个重要而又意见纷纭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这看起来好像只是把“剩余”和“价值”两个词的位置次序颠倒一下,纯粹是概念游戏。其实这两个范畴恰恰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一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有分歧。对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范畴的观点,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一、剩余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关键是看剩余价值这一范畴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搞清楚这一范畴的质的规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还存在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 “价值剩余”指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在扣除劳动者满足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后的剩余。它和剩余价值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有其科学的客观依据,唯物史观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推翻,反而是不断证明着“两个必然性”理论的正确性。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建立在抽象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价值目标,这是以唯心史观代替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最完整地凝结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①。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如此。1842年—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因而推动他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唯物史观的丛本原理。后  相似文献   

11.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宁向东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只要存在简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一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有分歧.对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范畴的观点,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一、剩余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关键是看剩余价值这一范畴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搞清楚这一范畴的质的规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主要是其中的抽象劳动学说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抽象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还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涉及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劳动进行核算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他们在资本主义还处于发展时期就科学地预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此后,他们又接着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必须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消灭阶级和向共产主义过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以剩余价值最初的具体表现形式——利润为突破口 ,从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形态中抽象出了剩余价值一般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当年建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中 ,那些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特性的具体内容 ,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殊 ;而那些揭示商品经济运行、资本运行等规律的内容 ,则被历史性地凸显出来 ,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 ,并适用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而又表现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特殊。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得表征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得以问世,那么马克思晚年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审视现代化道路,就是对现代化道路本质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晚年用唯物史观对现代化道路实现的条件进行历史性分析,在批判传统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理论的同时,也表征了现代化道路本身应该是一种可选择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研究对从前思索的“猴体解剖方法”的运用,既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正式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又通过对私有制、资本主义国家起源问题等的回答,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可能。通过对古代社会氏族制度、西欧主要民族国家和俄国发展道路的个案分析,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在明确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社会发展道路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论证了“另一种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初论“公有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简单地把资本视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有范畴,资本就是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关系,资本仅仅属于资本家所有,社会主义只能相应使用“资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论述股份制性质时指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把“资本”与“公有”联系在一起,正式提出“公有资本”的新概念。这就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资本范畴及其与“公有资本”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科学地把握公有资本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为此…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对立的加剧和工人运动的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