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四一年林则徐被清朝当局发戍伊犁。他给福珠洪阿(泽轩)的几封信是他在伊犁期间和以后所写的。这些书札过去未曾发表过,对了解他这一时期的经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札册为吉林省博物馆所收藏,现简单辑注如下。(一) 奉送泽轩二兄大人入关,用嶰筠前辈韵即正,时癸卯子月望日。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乙巳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份珍贵的日记,由林氏后裔林纪熹同志供稿。原钞本向为林家珍藏,名为《抵金汇帙·乙巳》,以“云左山房”三十二开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五格)稿纸楷书缮录。1982年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曾征集借展。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本刊征得林纪熹同志的同意,并得到林氏后裔林纪焘、林子东同志的大力支持和赞助,将这份日记全文发表,供研究者参考。在有关本日记发表事宜上,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和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也曾给我们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林氏乙巳元旦至二月初三的日记,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由我校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编的《林则徐集·日记》虽已收入,但与《抵金汇帙》钞本校勘,有一些错漏。为保持《乙巳日记》的完整性,这部分日记仍按《抵金汇帙》钞本一并发表。《抵金汇帙》钞本系繁体汉字,现用简体字排印。 []内为校点者所加之注。□为原文脱落之字。  相似文献   

3.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初十日,清廷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将已在镇海军营效力的林则徐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9)。五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奉到遣戍命令,次日即从镇海乘船启程,毅然踏上戍途。及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六日,林则徐在哈密获悉以四、五品京堂起用之讯后,于十一日动身返京,共被谪遣四年半。这是林则徐在四十年宦海浮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这一时期,虽然林则徐曾为感怀个人命运而惆怅,为反  相似文献   

4.
正到新疆旅游从乌鲁木齐到霍尔果斯口岸,有一个地方必到,那就是沿途的伊犁将军府;到伊犁将军府,有一个人必能吸引你的眼球,那就是林则徐;提到林则徐的新疆之行,有一个地方必能引起你的注意,那就是伊犁历史上的皇渠,现在的人民渠。"林公渠"的诞生伊犁河北岸有一条全长90余公里的大渠,载着滚滚的喀什河水,从东向西穿越伊宁县、伊宁市到达霍城县,灌溉着千顷良田。这条大渠就是历时悠久的大皇渠,解放后改称人民渠。当年,人们又称这条渠为"林公渠",因为它同  相似文献   

5.
1845年2—9月,林则徐先后奉旨勘垦了阿克苏、和阗、库车、喀什、叶尔羌、乌什、库尔勒、喀喇沙尔、吐鲁番及哈密等十城,这是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期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筹边活动,是研究林则徐在新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林则徐在这一期间勘垦南疆、北疆和东疆等地的城数,历来众说纷纭。《清史稿》曾载为:“周历南八城,溶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清史列传》则记为:“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及伊拉里克和塔尔纳沁。”《林则徐流放新疆始末》一文,把吐鲁番的伊拉里克、哈密的塔尔纳沁两处误作  相似文献   

6.
周轩     
周轩,男,汉,1953年出生于吉林长春,197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从事社科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1999年获得编审职称。曾任新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疆文史、西蒙古史、清代新疆流放研究等。出版著作(独著与合著)十部:《清官流放人物》(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林则徐诗选注》(1997年,获新疆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林则徐在新疆》(2003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清…  相似文献   

7.
林则徐《洋事杂录》,承林氏后裔林永俣先生提供。陈德培,字子茂,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亲信幕僚。这份杂录,据陈德培自记。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自春二月至夏六月,在少穆先生(林则徐字少穆)幕下”所录林藏洋务资料“千百之一”。这份手抄本,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的编号及文字。均为校点者所加、所考、所补。《洋事杂录》钞本系繁体汉字,现用简体字排印。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新闻事业开始时间较晚,1910年,新疆第一家报纸《伊犁白话报》的出现,标志着新疆新闻传播事业的开端。从《伊犁白话报》、《新报》,到《新疆公报》、《天山报》,构成新疆早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媒体。新闻早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是发展较为缓慢,其发展具有单一性、跳跃性。  相似文献   

9.
本刊1984年第1期和1986年第3期,曾先后发表过两份由林则徐第五世孙林纪熹和林永俣提供的林则徐遗稿一《乙已日记》和《洋事杂录》,受到国内外学者、读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视与欢迎。本期发表的林则徐使粤、督粤时期的未刊奏稿27件,选自林氏家藏抄本《使粤奏稿》、《两广奏稿》复印件,承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岷和第六代孙林坚姐弟俩人提供并亲自校点。这是本刊第三次发表林氏后裔提供的林则徐遗稿。谨借此机会,向关心和支持本刊三次发表林则徐遗稿的林氏后裔凌青(林墨卿)、傅秀(林锦双)、林子东、林永俣、林纪焘、林纪熹、林岷、林坚等同志,以及有关单位和有关同志,表示感谢,并盼今后能继续得到林氏后裔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希望有更多林则徐未刊遗稿早日公诸于世。  相似文献   

10.
琦善(约1790年-1854年),清末满洲正黄旗人。袭侯爵,官至大学士。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诬谄力主抗英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 琦善到达广州后,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撤消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他对英国人低三下四,屈膝奉承,乃至秘密和英国在华商务总监义律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又作《川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抵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善不敢在条约上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身处逆境心怀报国志不移、远见卓识关心新疆边防、伊犁开垦与南疆勘地、文学创作的深化与完善四个方面,充分肯定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在古往今来的评价上,存在着一些或高或低、不够恰如其分的地方:如林公树、伊犁捐垦的动机、南疆勘地、林公井与林公车、哈密军民数万人环跪具呈等问题,认为应尊重史实,恰如其分,这丝毫无损于林则徐的伟大,更能显示历史科学的严肃与公正。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中的维吾尔语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深入研究维吾尔族历史,尊重维吾尔人民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虚心学习维吾尔语。《回疆竹枝词》是林则徐深入南疆勘地时所作的反映清代维吾尔民族生活习俗的诗歌。他把许多维吾尔词语经音译或意译直接写入诗章,使读者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逐一试解了原诗中没有准确注音和义训的维吾尔语词。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在遣戍伊犁期间,驱驰万里,遍历新疆,先后撰写了被称为"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史地特色而广为流传。《新疆赋》《西域水道记》对清代新疆屯田多有记述,是了解和研究18至19世纪新疆屯垦开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贾秀娟同志的《林则徐的晚年》一文(见《北京晚报》1981年4月30日),论述了林则徐晚年的部分政绩。其中象处理回汉纠纷事例中说林则徐“坚决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等提法,我觉得不太合适,特提出来争鸣。 1847年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1849年离任。他是为解决云南永昌(保山)回汉冲突事件而来,来后是做过一些了解情况的事,但他不可能真正地“完全了解情况”。林则  相似文献   

15.
王有德《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释义》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释义》),对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写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作了一些解释,为我们解读这组竹枝词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是,我感到《释义》也存在着一些误释的地方,现在我就竹枝词的某些部分,试作一些诠释,请王有德同志及有关专家和读者指生。  相似文献   

16.
一林则徐于1838年12月31日(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北京被任命为使粤禁烟的钦差大臣。从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到达广州,1840年2月3日(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一日)接任两广总督,至1841年5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离粤赴浙,在粤时间两年多。但自从1840年10月20日(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他正式接到吏部公文,“知奉谕旨,交部严加议处”时起直到离粤,半年多时间内,他已没有奏事权了;他在广东有奏事权的时间仅一年零七个多月。然而,这段短暂的时间,在其政治生涯中,乃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是极其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因此,林则徐使粤、督粤的奏稿,对研究这一关键时刻的历史事变以及包括林则徐在内的历史人物,就显得非常重要。加之林则徐又不同于一般敷衍塞责的官僚,他在奏稿中  相似文献   

17.
一八四○年十月三日,道光皇帝听信谗言,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在广东抗英禁烟的林则徐革职。次年六月,又下令将他“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一八四四年更命令谪戍伊犁的林则徐会同喀喇沙尔(焉耆)办事大臣全庆到回疆周勘垦田。这对于年逾花甲、既病且衰的林则徐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苛刻而又艰苦的差事。回疆地处天山之阳,昆仑之北,葱岭之东,阳关之西,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塔克拉干大沙漠,世界有名的塔里木盆地。这里除去沙漠四周和河流两岸,有片片绿洲,稀稀疏疏的人烟之外,绝大部分则是万古沉睡的荒原。林则徐忍辱负重,以顽强惊人的毅力,  相似文献   

18.
“在这样的时候 ,我常常想起林则徐的那两句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超之。’”这一段话引自陈祖芬著《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一书第 1 62页的附录 ,是一位作家写给陈祖芬的信。该书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7年 3月第 1版 ,同年 7月第 3次印刷。对照林则徐的诗句 ,这里错了一个字。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诗是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典出《左传·昭公四年》。春秋…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一生大起大落,曾多次受罚,甚至连降四级、五级,但无论怎样,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且不说虎门硝烟,单就充军发配新疆一例可见一斑。作为一个犯人,而且年老体弱,在充军途中,遇上了开封段黄河决堤,他义无返顾地冲上了前线,主持治水,并被特许迟缓发配一年之久。到达新疆后,他又带领当地百姓开垦农田,三年内开田竟达37000多顷,并主持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水渠,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地为良田,这渠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林则徐做这一切的时候,正是他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方,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  相似文献   

20.
“目断天南新露布,心悲岭表旧云轺”。“诸天孰使狂魔伏,历劫滋惭老衲枯”。表述了林则徐在遣戍伊犁途中,仍时刻惦念东南战事,关心国家安危的心情。这两句诗是从林则徐题为《和王仲山司马见赠原韵》一诗中摘录的。然而,王仲山何许人也,却鲜为人知。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