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隐含着诸多有关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辩证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演变史的辩证考察关联在一起的,因此,它们自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一个内在向度。对这一向度的揭示不仅标明了马克思的感性观与传统人本主义感性观的本质区别,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在于反对辩证法、推崇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道德合理性.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与此截然相反:推崇内在关系的辩证法、推崇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时代课题,既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又彰显了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性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应做到,在理论教育中坚持认知与认同的统一,在回归生活世界中坚持融入与引领的统一,在教育功能实现中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载体运用上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在形态转换上实现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统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庸俗化在马克思时代已经很严重,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就在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庸俗化。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一些与马克思根本不相容的观点以科学的名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大行其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种种困境。大量文献表明,在传统经验科学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的重要原因。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意识到,靠再多的"证明"也说明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其精神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波普尔同样没有看到马克思对传统经验科学的超越,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的新一轮庸俗化浪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时,着重解析了剥削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利用宗教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使宗教具有了麻痹和腐蚀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消极作用.这是"宗教鸦片论"产生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现在历史上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中仍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宗教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加以阐述。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双重结合"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群众中朴素辩证法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方法论特色,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形成指导实践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和谐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翠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3):10-11
解读分析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批判和革命的本性,也内涵了和谐的维度。马克思辩证法和谐内涵的彰显在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根据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德拉-沃尔佩通过早年所接受的休谟等人的英国经验主义方法,对黑格尔、埃克哈特等人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进行了全新阐释,借此对黑格尔关于从绝对理念的神秘性角度来理解宗教的辩证法进行批判,提出宗教源于人类的感知、情感及情绪等经验活动,唯有人类的诸多经验才是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现实的依据,并由此体现出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路径,使其呼应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9.
10.
作者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概括为 :深刻认识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原则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认真总结新时期新疆宗教工作的实践和经验 ,以开创新疆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艺术宗教论呈现出艺术宗教、美的形式、理念显形三个衍进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格尔艺术论的基石。艺术宗教论作为其逻辑起点和思辨结点,以艺术的概念悬设及辩证法的运用为主要理论支撑,但又受二者制约,并以艺术概念与艺术辩证法的悖论告终。马克思主义艺术论以此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内核的实践艺术论。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具有三种基本逻辑关系:在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随时随地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动态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矛盾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通性,又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各具特色。在联系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既是一个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的理论体系,又有一个层次清晰又各自独立的内部子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它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现阶段我们对宗教及宗教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行动指南,它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义是人类实践的根本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对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性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未来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达了他的卓越的社会正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革命性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在人类正义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实践原则和社会批判原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过程的现实展开;而后者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马克思的生存论辩证法早在他的"1844年手稿"中就深刻地蕴含着,已经贯穿于他对人的存在、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等关系的辩证分析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体现着和谐的主题。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基本原理相契合,在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罗克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67-72
从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到追求个人利益的道德观的变革,是以"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代替"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为代价的。马克思主义在"国民经济学"所导致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经济利益追求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道德价值核心将自我否定、自我消解;而"社会化的人类"的到来,使得"无元价值"的社会生活将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完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蕴含在其批判逻辑之中。近代哲学发展经历了上帝自然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集中于对宗教异化表现形式的揭露上,并没有实现彻底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重新以宗教批判作为前提和起点,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彻底清算了"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最终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了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历史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超越了"彼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了"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批判的逻辑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 在当代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思潮及现象。本文在简略论述有关宗教的一些认识的基础上, 列举了宗教在当今世界的突出表现,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用“本国适应论”解决国内宗教矛盾、用“文明和合论”解决世界宗教冲突的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