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东北军是一支以驻地和官兵来源为名称的地方军队。它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领导下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 ,东北军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即地方军事集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东北军的政治作用主要表现为几次出兵制止军阀之间的混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东北军率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并在张学良将军的领导下和杨虎城将军及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派人把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疯狂进攻。日本铁路守备队也在南满铁路沿线,占领了安东(丹东)、本溪、营口、海城、辽阳、铁岭、四平、长春等地。同时,日本驻朝鲜军队越境窜入东北。接着进犯吉林、黑龙江和锦州等地。至一九三二年一月,仅百日左右,东北全境几乎为日军全部占领。这就是举世皆知的“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战,是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及世界人民的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法西斯侵略战争,最早是由日本帝国主义者首先发动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向中国沈阳等地的驻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吞并东北、侵占中国、称霸世界的侵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是中国的黑龙江军队,1931年11月4日,中国军队在齐齐哈尔南部的嫩江哈尔葛江桥奋起抗击进犯的日本侵略军,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中国黑龙江军队江桥抗战始末 江桥抗战,1931年11月4日爆发,11月19日结束,战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南部嫩江哈尔葛至昂昂溪一带,是由中国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率领黑龙江军队所进行的一次震惊中外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大规模战役。 1931年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向沈阳、长春等地发动全面进攻。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沈阳;东北当局忠实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不到三个月,三省失陷,三千万同胞呻吟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时刻,东北民众本着“匹夫有责”之义,崛起抗战,广大抗日义勇军以血肉之躯抵御了日  相似文献   

6.
论海满抗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很快占领了东三省的沈阳、长春、吉林等重要城市,紧接着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当时马占山、苏炳文等抗日将领组建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日军的侵略,本文所要论述的海满抗战便是齐齐哈尔军队反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役之一。 一、海满抗战爆发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于1931年11月4日在哈尔葛嫩江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与日军激战了16天,最后因寡不敌众,19日,省城齐齐哈尔沦陷。1932年2月,马占山在日寇的利诱威迫下,一度与日军妥协,当上了伪满洲国的黑龙江省主席。海满地区也挂上了伪满国旗。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力也随即转向了海满地区。但鉴于海满地邻苏联,形势险要,日寇恐操之过急,引起苏联干涉,不便直接使用武力,故欲采取诱降主将的手段,谋取海满地区。 当时在海满地区驻有苏炳文和张殿九两个旅。苏炳文在任中东铁路哈、满护路军司令,呼伦贝尔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长。他是东北军中比较有威望,英勇善战,素有军事修养的一位将领,日寇探察了苏炳文的底细,便把主要精力用在苏炳文的身上。先是邀请苏炳文参加日伪在长春举行的伪满洲国建国仪式,被苏拒绝后,又邀苏炳文到齐齐哈尔一  相似文献   

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侵略面前,蒋介石先是采取“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而后又过渡到“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倒向全面与日妥协,与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对日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国联的态度,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蒋介石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主张的提出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蒋介石主张公理解决东北问题最早的资料是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秉承蒋介石旨意转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中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授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日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援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战斗,打败了骄横一时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妄图灭亡中国,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组织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并很快发展成包括11个军的东北抗日联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抗日联军积极主动地配合关内作战,拖住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部继续坚持就地战斗.其主力则转移到中苏边境整训.后来配合苏军出兵东北和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刘澜波便与东北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帮助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同日军的武装斗争。东北军入关后,他受党组织委派,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促使东北军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澜波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领导东北救亡总会继续关注与支持东北军抗战,使东北军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动员和组织人民,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党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它的建立,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随后,日军又向关内发起进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促进者的中国共产党,积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努力。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  相似文献   

15.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很快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是伴随着对东北人民的残酷屠杀、血腥逮捕、疯狂讨伐和野蛮奴役、迫害来进行的。14年中,东北人民生活于深深的苦难之中。 一、日军疯狂讨伐抗日武装力量 东北沦陷初期,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纷纷组织了“自卫军”、“救国军”、“义勇军”等抗日武装,一些绿林武装也投入到抗日斗争中,这些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被人民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最多时达30多万人。他们在东北各地展开抗日武装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很大的打击。因此,伪满初期,关东军可谓倾其全力来讨伐义勇军。日军主要讨伐和镇压李杜、丁超等各部“吉林自卫军”;王德林的“国民救国军”;马占山的“抗日救国军”;苏炳文的“东北民众救国军”;东边道一带王凤阁的大刀会和唐聚五的东北民众救国军;辽宁三角地带的邓铁梅、刘景文等的抗日义勇军。日军讨伐的方式采取各个围歼击破的方式,在关东军飞机、大炮、坦克的武力进攻下,义勇军损失惨重。有的义勇军被日军残酷地割下头颅示众,有的被俘后,被日军用作练刺杀的靶子。至1933年9月15日“日满议定书”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17.
东北军论析     
东北军诞生于东北易帜后,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东北军奉命人关。在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则进一步分化,在国民政府的分化政策下,最终解体。东北军虽然是东北的地方军队,却经历和参与了民国时期所有的重大事件,并是国内唯一一支经历14年抗日的军队。东北军虽然是服务于民国政治的政治军事集团,但却具有政治意识淡薄和封建意识较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袭击沈阳北大营我国驻军,开始了对东北三省的武装侵略。而蒋介石却采取了“绝对不抵抗”政策,弃城撤军,导致日寇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和东北其他城市。消息传出,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各地广大爱国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示威,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仓促撤退,日本关东军占领了沈阳兵工厂。在日本关东军14年的管理下,奉天造兵所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兵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用于扩大侵略。奉天造兵所的产能极大地适应了日本扩大战争规模的需要,造兵所也彻底沦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奉天造兵所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生产,给中国抗战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前,当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沈阳北大营制造“九一八”事变,并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纵恿下,迅速将东北四省踏在铁蹄之下的时候,富有勇敢斗争精神的锦州地区民众,在素称辽西走廊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纷纷拿起武器,到处组织义勇军,众志成城,以劣势装备的队伍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