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满族作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曾有着自己特色鲜明的民族风俗习惯,虽然现在大部分风俗习惯已在满汉民族的交往融合中逐渐消失,变得不容易寻觅和辨认,但它们在满族民歌中却代代传唱下来。“人民的诗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民生活及其一切特殊的色彩和乡土标志。”(《别林斯基论文学》)打开新近出版的第一部《满族民歌集》(博大公、李永海、赵志忠、白立元编,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在那一首首展示出丰富而广阔的民族生活的歌谣中,一幅幅带着“特殊的色彩和乡土标志”的民族风俗图画也扑入眼帘。 满族信仰萨满教,这是我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其崇信的内容,也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在满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肯定人类自身价值的祖先崇拜则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对满族来说,敬祖也成为一个重要风俗。满族  相似文献   

2.
自古中原文化就居于东北文化的主导地位,清入关后,中原文化在东北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底力原本贫微的萨满教文化在清入关前后已趋落寞,而且曹雪芹时代的满族萨满教已不是原生态的萨满教。石头、厌魔、灵魂显现等现象在中原文学作品中早有所反映。《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文学意境;警幻仙姑是人间美女的典型化;“意淫”是天赋予人爱情的昭示,是曹雪芹写《红楼梦》重要的“本旨”之一。这一切表明:《红楼梦》承继了中原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3.
春秋争霸能否成功 ,除开经济、军事等物质因素外 ,还有一个重要条件 :即霸主是否具有中原的“礼”文化素养。春秋争霸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原“礼”文化向四夷传播的过程。其文化传播呈现以下特征 :阶段性传播、借助中介传播、呈现东南蛮夷方向传播。中原“礼”文化传播的结果为战国时期华夏文化的全面融合及关东六国一体共同对付秦国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存于白山黑水的满族,在民族统一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与蒙古各部发生了复杂关系。满族与蒙古族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域犬牙交错。《圣武记》卷1:满族与“蒙古语言居处不同而衣冠骑射相同之国也”。《听两丛谈》卷1:“满洲之俗,同于蒙...  相似文献   

5.
满族居室装饰风格同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风格要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人本性。  相似文献   

6.
《论语·卫灵公》有言:“子曰:‘有教无类’”。历来对此“类”字之义约有两解,实皆于理不合。一曰类即种类,即今日所谓民族。《荀子·礼论》:“先祖者,类之本也。”郑玄《周礼》注:“族,犹类也”。明人高拱《问辨录》谓“类,是族类,言教之所施,不分族。”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亦可找出不少根据,如《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左传·僖公十年》:狐突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三十  相似文献   

7.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8.
关于尼山萨满的神话故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满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等民族中长期地流传,变体很多,可见其影响之长之广之深.尤其被誉为“满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满族古代神话史诗”的 《尼山萨满》(又名《桑萨满传》、《尼珊萨满传》)就有满文手抄本的异文几种.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家族社会,家族礼仪形式意味着家族延续与否的重要保障。其中朱子《家礼》表现出了明显的范式性地位,成为传统家族社会礼仪形式的代表,尤其是在被誉为"程朱阙里"的徽州,这种地位更为稳固。作为一个以"中原华冠"后裔自居的典型宗族社会,入明之后,各宗族便一直以朱子思想为指导,以《家礼》为范本来制作族规家礼。直到近代社会转型对徽州宗族社会产生冲击,《家礼》的范式性作用才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这一时期《家礼》在徽州的实践中管窥一斑,民国时期绩溪家族便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从乾隆时期满族文化传统的迅速转变看汉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时期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渐趋成熟,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在这个时期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对满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渗透,引起了满族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变化。尽管乾隆帝曾极力地想保留满族文化习俗,但采取的种种举措在满汉文化交融的洪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且他本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满汉文化交融的先锋。究其原因,一是汉文化博大的包容性,二是乾隆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三是满族民族文化发展需要大量吸收先进的汉文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