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德性本身是不可教的,但德性的知识是可教的,因而德性教育非常重要。它是德性自发形成的前提和走向德性养成的桥梁,也可以为德性完善提供指导。进行德性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基本德性的德性之人,而更高追求则是要为人们的德性完善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进行德性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不仅家庭、学校、单位、政府,而且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承担着德性教育的职责。其中政府是一个国家德性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机构,一个国家的德性教育状态如何,政府肩负着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2.
德性的可教性是道德教育哲学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对其追问可以更好推动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品质,德性需要围绕“教”这一实践活动来展开。因形式的不同,“教”又有“教授”和“教化”的分野,而德性在本质上不同于知识,不能简单以“教授”来获得,因此“教化”便是德性教育方式的指向。然而,探讨德性的可教性最终要服务于德性的生成,基于此,遵循知-情-行的实践逻辑,实现以知明德、以情育德和以行成德的统一,或许是涵养德性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的核心概念,并贯穿于本书的始终“它是一种能够实现人类最终目的(幸福)的品质”以人的本质为依据,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是灵魂中理性部分对自身发挥沉思功能时表现出来的德性;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欲望和激情在理性的指导下的德性.系统地学习德性伦理学,不仅能够促使我们反思当下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培育出真正的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文化存在,同时也是教育存在。对道德自身教育功能的肯定,是对德性缘于教育的传统观念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肯定道德的教育存在,并不构成对既有道德教育的价值否定,相反,它可以引导我们对既有道德教育进行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其伦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书中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德性就是中道”,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以及与社会性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这些对当代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品格教育复兴的实践表明,品格教育是当代道德教育可以“有所为”的选择,但品格教育不是包治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痼疾的万能良药,品格教育本身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作为品格教育基础的德性伦理的局限当中。深入分析与批判品格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为全面地看待和认识品格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品格教育实践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德性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准则而在人行为上的稳定体现。德性的价值具有内在性、自律性、选择性和超越性等特点,其形式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意义、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对道德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儿童品格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性伦理学以“德性”为研究主旨,以“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 人”为核心议题,以“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理论旨归,重视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实践品性、人的完整性以及生活的公共性,对 儿童品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儿童品格教育以立足品格的内在价值培育具有实践品性的 “好品格”、成就完整的“好人”、创造共同的“好生活”为价值诉求。为此,品格教育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重塑教师对品格 的价值观念,以弘扬品格的内在价值;第二,立足于实践活动,以彰显品格的实践品性;第三,打破品格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以促进儿童的优良品格在不同时间和场域中的完整性;第四,重视公共品格教育,以培育关心集体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对教师的"高标准道德"经不住哲学拷问,"底线规范道德"无法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到达卓越状态,如何摆脱教师道德平庸化甚或是教师道德失范等问题,必须追寻教师的德性来源。教师德性之质即爱的德性,包括尊重、宽容、关怀、良心等基本德性。教师德性之行即德性教学,教学是德性实践,德性内生于教学实践之中,并在德性交往中使师生共同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党和国家对提高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的兴起,使得伦理学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伦理的研究者除了要关注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还有从事具体的道德常识教育,关注我国伦理学理论研究,注重国民道德修养和德性培养备受重视。德性的培养和德行的实践,只有通过伦理学者研究的道德(德性)理论去服务和诉诸,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促进和激励公民德行的觉悟,才能使之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 ,“民本主义”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思想 ,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对抵制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任何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扬主体人格的今天,如何实现公民对国家忠诚和主体精神的共生共强,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文章以留学生在国外保护奥运火炬的爱国主义行动为引子,探索爱国主义的本质,并试图寻找一种适宜于民主社会的爱国主义公民教育方式。文章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爱国主义至关重要,但不应以牺牲公民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代价;二是为避免公民自主价值选择偏离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应将爱国主义视为共享命运。因此,呈现历史事实真相、加强自主探究、采取共享命运视角等应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使命。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立德”工作,“立德”在培育学生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思想等方面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要求。要完成“立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组织建设、工作方法、教书育人、管理服务育人等方面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美德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优良道德品质及其实现(即美德的养成)的伦理学学科。美德伦理学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及其复兴的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有诸多启示。本文在对美德伦理学的缘起和复兴等理论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关于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受古代德治理念以及伦理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固然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知识的传承和传播,但更为强调教育的目的旨在修身和立德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由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呈现出鲜明的以"成德"为轴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陕西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周人创造了以德治为核心的信念伦理体系,秦人创造了以法治为核心的责任伦理体系。传承周秦伦理文化优良传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教育厅2005年首批立项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基地建立以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声誉。同时,用周秦伦理文化的精髓与有益营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取得了公认的良好效果,曾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与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和实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提出并构筑了“以德治国”的法制化模式。“以德治国”的法制化模式 ,关键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职业道德体系、社会公德体系和家庭美德体系 ,从而使道德与法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 ,相辅相成 ,共同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8.
舞蹈独特的美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应该重视国民舞蹈教育,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先进经验,尽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使舞蹈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实家庭教育发展趋向已从注重单纯的智能开发向五育并举型转化,方法上已从传统的非科学状态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转化。但目前仍存在较大误区,主要体现在家长观念仍是传统式的,方式上仍是个体式的,方法上仍以智育为主的单一式,忽视德才兼备的培育,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只有尽快走出误区,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注重培育品质、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才会构筑成功的家教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如何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当代教育服务,本文进行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