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作主体的价值认知体系和取向对于其小说叙事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价值观决定了作品稳定持久、个性鲜明的叙事风格,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以此考量贾平凹小说一贯坚守的意象叙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决定了其创作的基本艺术思维方法,即意象艺术结构和技巧,重估区域文化是他的文化意象叙事的起点,整体哲学意识决定了他意象叙事的成熟阶段为整体意象叙事,混沌世界观决定了其意象叙事的最高阶段即混沌意象叙事。从文化和叙事两个传统角度看,贾平凹小说的意象叙事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又是传统民族叙事的合理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将景物意象的描写贯穿于小说的叙事之中,通过关注意象的转换,把握作品的叙事艺术,是阅读古典小说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水浒传》为背景,从贯穿全文的雪意象入手,揭示了意象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及结构布局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精神与道德传承、社会文化变迁与伦理关怀等角度深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在这部文学作品中风筝意象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分析指出,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哈桑以及风筝这三种形象作为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并认为这三大意象两两之间形成了三对二元对立模式,通过对其分析阐述得出,这三对二元对立模式,调动了冲突元素,强化了冲突效果,有助于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意象叙事的价值在于通过抒写“感性具体的对象”揭示“理性抽象的意义”。作家双雪涛的小说再现了故乡东北的人和事,笔调冷峻硬朗之余透露出回望故乡人民的温暖情谊,作家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温度影响和决定了作品的价值程度。人民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永恒价值追求,对双雪涛小说蕴含的人民情怀的研究亦是对文学本质和价值的探讨。意象叙事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生长点,也是双雪涛小说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剖析双雪涛小说中的工人意象、空间意象、物体意象彰显的人民情怀,旨在探寻小说意象叙事的规律以推进意象叙事学研究的深入。同时,研究指向也是对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根本价值取向的肯定和弘扬,论题当能凸显文艺评论和学术研究的当下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说叙事以虚构为特征,科幻小说叙事是指对科幻意象的虚构。运用西方小说叙事学的理论方法解读中国当代计算机网络题材科幻小说作品,可以分析其科幻叙事与小说叙事互相实现的方式,进而探讨其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7.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 ,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京派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 ,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京派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 ,体现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usseini)用英文写作的一部小说,赢得了2006年度联合国人道主义奖。象征意象在小说主题呈现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以这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风筝、石榴树和兔唇为切入点,分析它们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充分展现象征意象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铁凝《笨花》叙述与表达,以第三人称和“第三性”为叙事视角,从生活化叙事结构和意象叙事系统中,探测人性结构的大美,并以结实、简朴、准确、温润的叙事语言完成小说“辐射法”和“嵌入法”的叙事行为,从而形成作品冲淡温润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看似朴拙无心,实则精雕细琢之作。首先,小说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是巴赫金意义上复调叙述的对话性,其中“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姑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体形象之间所构成的对话性以及小说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性;“微型对话”主要体现为由“我”构成的一级叙述和由其他形象构成的二级叙述所组成的两级叙述形式。其次,运用了不可靠叙述:一种情况的不可靠叙述是因叙述人“我”的变形而产生;另一种情况是由二级叙述话语成分的突显所造成,并揭示出当代拟像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叙述的对话性和不可靠叙述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基于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意义迷思,并体现了两种意义的生态性:话语存在形态的生态性和意义存在方式的生态性。这种近乎语言人类学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立场使《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本实验性。  相似文献   

12.
《月牙儿》的文本隐含多重意蕴,在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和与此相应的人物“内部聚焦”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叙事裂隙,从中既可感受到主人公的宿命感和性格缺陷,也可隐约地窥测到作家本人的某种欲曲折传达的生命隐痛。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作为"丛残小语"式文言笔记小说,其叙事视角具有同类作品所缺的统一性,在记录后汉至东晋近三百年士人"众生相"时,始终采取相对客观的限知视角,叙事方式呈现重显示、轻讲述的特点,这大大拓展了文本的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的媒介特征与不同的叙事偏重,表明着电影叙事载体的流变和电影叙事格局的分化,意味着当下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正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和多层次竞争互补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不同媒介中倒转叙述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历史久远的文字叙述直到20世纪才开始出现系统的倒转叙述,而动态影像的叙述则几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倒转叙述。这样,时间上的差异体现的是媒介不同的特质,文字映射到对象,形成方向时素,影响受述者对时间方向的感知;动态影像的方向时素存在于文本之中;静态影像与音乐则是由解释规范投射进一个时间的方向。叙述行为在文字、影像、音乐上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媒介的进化产生了倒转叙述,拓宽了叙述的时间操控,这种更新及其持续的发展无疑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文体的叙述特征和叙述模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文化语境中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传统小说叙事予以了全面、彻底的否定和变革,它转变了小说观念、审美价值取向,更新了叙述方式和方法,改革了小说的形态、作用方式和读者的接受方式,呈现出与传统小说迥异的“现代性”。本文着重探讨20世纪西方小说文体叙述特征的转变及其原因,以及在不同作家的创作中,现代主义小说文体根据不同的叙述特征形成的象征性、意绪性、客观物化等较典型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彭见明长篇小说《天眼》的叙事颇具特色。首先,《天眼》吸纳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不仅体现在分章回目上,也彰显在故事框架的建构和预述上。其次,《天眼》驻足于民间化叙事立场,叙事呈现出"乡中人"的叙述姿态和散漫性、原发性的思维特征。然而,《天眼》又并不属于回归传统的写作或民间化创作,其叙事是对传统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双重超越和创造性重构。  相似文献   

19.
红柯小说人物有两类值得关注一类人物在与自然相通中走向神性,因失却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关系,成为"孤独的神";另一类人物是具有某种历史深度与复杂现实关系的"历史的人".在这两类人物中,红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对"孤独的神"的刻意叙写,使红柯在吸取现代叙事艺术的基础上,形成感觉间离叙事的独特方法,由此,使其小说充满"诗性化".  相似文献   

20.
《秦腔》自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各方的好评,甚至几近被公推为经典之作,但是文本中存在的题材内容的重复、叙事理论的老调、叙事(魔幻)手法的雷同和叙事材料的多次复制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其走向经典。而通过这样的考察不难发现,贾平凹事实上早已陷于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