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政策系统是民族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民族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由民族政策主体、民族政策客体和民族政策环境共同组成.民族政策主体与民族政策客体互为存在前提,民族政策环境制约民族政策主客体作用发挥,民族政策环境与民族政策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交往     
自从民族产生以来,民族交往作为民族的伴生现象,一直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且使民族倍受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一直受到人们注视,但由于人们(如历代统治者,普通的民族成员、关心民族命运的学者等)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对民族交往所采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在研究民族的科学领域,民族交往也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主要课题,但以往研究民族交往,很少将民族交往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而无论在探索民族的发展规律还是民族交往的发展规律,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特别是在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更不能忽视民族交往对民族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试图从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顽强的民族精神的民族,有着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研究民族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以达斡尔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会发生积极变化。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加以分析,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讨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一、什么是民族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民族问题就是民族差别问题,它存在于民族之间而不存在于民族内部;认为民族问题是指民族矛盾,就是民族间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只有民族间出现矛盾,才构成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共同的问题,包括平等与不平等,团结与不团结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发生关系的民族不存在民族问题。二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民族问题的内涵展开讨论,认为民族自身发展是民族问题的源码,在社会交往的层面,民族自身发展问题通常会影响民族关系和国家建设,进而形成某种民族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通常以阶级斗争的形式出现,因此,必须注意阶级斗争对民族问题的影响。本文认为,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族问题显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民族法的调整对象——民族关系。但法学界对之有异议。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民族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法律。民族法律同民族关系相适应。这是民族法的客观发展规律,而且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什么是民族关系?一般地说,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什么是民族法?简单地说,就是指有关民族的法律和法条。由于民族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即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存在,从  相似文献   

8.
院党委副书记张学忠同志看望师生。 邓 明摄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  相似文献   

9.
论跨界民族问题与跨境民族问题的区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跨界民族与跨境民族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跨界",而在于主动和被动的区别,跨界民族是被国家主权政治分割的产物,而跨境民族是民族主动跨境即移民的结果。有人把民族理解为政治实体,有人理解为文化实体。跨界民族必然否认跨界民族的成立而用跨界人民来代替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则证实跨界民族的成立。一般来讲,跨界民族问题远比跨境民族问题要严重得多,但不排除特殊例外,如"9·11"事件。"9·11"事件是跨境民族问题而不是跨界民族问题。引发跨境民族问题的主要条件是跨境民族与所在国的文明的不兼容或不相容。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经济与民族生存、民族个体发展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民族传统经济既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特点,还要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才能有效促进民族成员形成多元文化素养与跨文化生存能力,成为民族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促进民族经济、民族个体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民族过程中的同化与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之间的相互同化与民族内部成员的彼此认同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民族现象。前者与民族一体化、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乃至因民族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民族问题密不可分;而后者则和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民族意识乃至民族识别、民族政策、民族立法密切相关。民族同化与民族认同之间不仅有联系,还有区别,有时甚至是相互背离的。同化与认同的不协调、不同步甚至相背离,是导致民族问题相互矛盾又并行不悖的症结所在,充分反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作为民族工作世界观,是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作为民族工作方法论,是关于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民族及民族问题,以实事求是作为一切民族工作的立足点,以矛盾分析法为分析研究民族及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以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民族工作的归宿,由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民族工作哲学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分析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吴宗金同志《论民族法调整对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一文,认为民族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族关系,并指出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很显然,其言下之意即:民族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此不敢苟同,特拟此文,与吴宗金同志商榷。 诚然,民族法不能不调整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即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当然地属于民族法的调整范围。但是,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并非民族法所要调整的全部内容!如果认为民族法的调整对象仅仅限于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则未免把民族法看得太狭隘了(实即把民族法与“民族关系法”混为一谈),而且与我国有关民族立法不相符。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观教育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和处理好民族关系有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 ,着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通过教育要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做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爱国者。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给民族地区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本研究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和丽江为研究平台,提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民族文化资源本真性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竞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民族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开发、传统民族工艺品引领开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理解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其一是"民族单义性"的范式危机,指出民族是多义的。近代有一个从民族国家思潮转变为"多民族共和"政体的过程,此乃当今中国国体的基本性质之一。其二是"民族问题化"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民族"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文化单元,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无问题,民族文化无问题,问题在民族之外,这是理解"民族"的基本原则。其三是"去民族"的范式危机,重要的不是"去民族",而是要让民族"去问题",避免让民族成为冲突甚至战争的牺牲品。通过阐释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在学理上澄清上述民族研究范式危机,思考对民族研究和民族实践的合适研究范式,为民族研究及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出基本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族研究从民族识别工作开始,发展到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史、民族语文的研究,又进一步专门研究民族起源、民族经济、民族关系史、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哲学、民族宗教直到民族休质、民族血液成份、民族群体遗传学等等。有的还突破了过去的禁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历史、现状与理论上,对民族群体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本文企图从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群体遗传学等学科间的沟通,从民族的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联系方面,作一些探讨。不妥之处,望识者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一、民族的名称、定义与分类 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在俄文里是нация,应译为资产阶级民族或资本主义民族,不应简单地译为民族。因为除去资产阶级民族之外,还有其他几种民族。 俄文的нация,本来相当于英、法、德文的nation,但又略有区别。英、法、德文的nation一词,应译为文明民族,指一切阶级社会中的民族而言,如奴隶社会民族、封建社会民族和资产阶级民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文明民族,即指此而言。至于奴隶社会民族与封建社会民族,斯大林另创了一个新词народность,李立三译  相似文献   

20.
民族经济体制是阶段性的民族经济矛盾的集中体现。伴随民族经济矛盾的演变,应以自主积极的民族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民族主体性,充分考虑民族经济发展特点,考虑各民族的经济发展需要,注重与其他民族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