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民商法和运输法律的基本理论为依据 ,以现行世界上货物多式联运的主要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为基础 ,借鉴法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评析现行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 ,提出确定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应采用的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限额 ,以及完善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民商法和运输法律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现行世界上货物多式联运的主要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为基础,借鉴法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评析现行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提出确定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限额,以及完善我国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在国际货物贸易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没有一部统一的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规则,且我国关于国际多式联运的法律规范十分不完善,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确定、责任追偿以及责任举证和抗辩没有规范统一,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法理学角度分析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责任追偿与抗辩等相关问题,以期能对我国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在国际货物贸易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没有一部统一的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规则,且我国关于国际多式联运的法律规范十分不完善,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确定、责任追偿以及责任举证和抗辩没有规范统一,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法理学角度分析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责任追偿与抗辩等相关问题,以期能对我国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归责原则是解决其法律责任归属必由进路,第三方物流合同分为资产型运作模式和代理型运作模式;资产型运作模式实行不完全过失的归责原则,在有限的范围内对物流经营人的过失实行免责,其外实行严格责任;代理型运作模式可以比照有关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制度的规定实行统一责任。  相似文献   

6.
《海商法》作为中国多式联运法律领域重要适用法,存在迟延交付问题的立法空白,而如果适用《合同法》则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行业发展也迫切需要解决多式联运迟延交付问题。在诸多迟延交付问题中,迟延交付责任限制问题是焦点。通过比较三大国际货物多式联运规则对迟延交付问题的不同立法路径,且详细分析了中国《海商法》对海运迟延交付问题的规制及其问题,发现中国多式联运领域内的迟延交付及其责任限制问题应当从补充完善迟延交付的概念、确立迟延交付的赔偿责任范围及设立相应的责任限额等几方面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7.
【法学】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司玉琢 (1~2—1)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制度研究……………………………………胡正良,赵 阳 (1~2—6)现代高技术立法之完善研究…………………………………………………屈广清,陈小云 (1~2—12)试谈宪法学教学和研究的几个问题…………………………………………杜力夫,刘根香 (1~2—16)论民事侵权诉讼的证据制度…………………………………………………………王刚义 (1~2—19)论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8.
任何权益的实现均需要借助诉权的行使,行为的多重性产生诉权的多重性。国际多式联运伴随着货物的位移,涉及到多层关系人,存在不同性的责任与利益,因而产生多重诉权。多式联运提单项下的诉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解决国际民商法责任的诉权,应通过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制定普适的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9.
多式联运一体化是现代运输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电子单证与纸质单证的理论分野与实践差异深刻反映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时代的更迭,多式联运单证统一化与数字化是商事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现有法律规则实践价值与技术属性的功能性缺失成为国际多式联运发展的现实障碍,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渐进改革与电子单证的法律功能受到明显制约。当前,应在对国际多式联运电子单证的维度解构与逻辑聚合以及规则构建认识论进行重新诠释、明确国际多式联运电子单证规则构建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法律规范化、技术数字化与实践国际化来构建国际多式联运电子单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无船承运人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装箱运输和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的蓬勃发展,无船承运人在国际货物运输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关于无船承运人的理论研究及相关立法却相对滞后,无船承运人的概念、性质、法律监管等问题尚不明确,造成中国货运市场秩序混乱。针对这一问题,在阐述了无船承运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主要航运国家无船承运人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无船承运人业务实践,对中国无船承运人管理制度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中国无船承运人管理制度的建议,如推广无船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及明确无船承运人破产时债权实现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11.
港口经营人能否限制赔偿责任取决于其法律地位的正确界定。文章从承运人责任限制的立法依据入手,比较分析中、韩法下港口经营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法院对提单背面的港口经营人责任限制条款的效力的态度,认为港口经营人应为独立合同人,其不能直接根据《海商法》享有责任限制的权利,但司法实践中应认定提单背面的港口经营人责任限制条款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律没有对港口经营人的地位予以明确,对港口经营人的责任更是没有规定.立法上的空白使得实践中的做法差异很大,导致了司法上的不统一,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在集装箱运输和港口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制定有关港口经营人责任的法律依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分析《鹿特丹规则》中有关履约方、海运履约方的制度,结合中国对港口经营人的立法现状,探讨《鹿特丹规则》对中国港口经营人法律地位确定的影响,为将来解决港口经营人责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货物所有权转移是直接关系买卖双方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和法律传统的原因,各国法律在这一问题上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及当代最具影响的国际贸易惯例等都对国际买卖中货物所有权转移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这无疑增加了国际货物贸易风险,甚至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因此,应制定有关货物所有权转移的统一实体法公约.  相似文献   

14.
在货运代理业务实践中,货运代理人作为从事货运代理业务的主体,其身份既复杂又特殊,既可以作为货主的代理人,契约承运人,实际承运人,又可以作为多式联运经营人,承运人代理人,当其以代理人身份从事货运代理业务时,由于转委托、委托事项不明、代理人未尽认真谨慎义务而引发的表见代理纠纷,如何认定这种行为的法律性质,又如何完善表见代理制度以期维护货运代理业的稳定将在本文中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货物品质异议期限和诉讼时效是两个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法律概念,但在各法律制度中,立法者一般都注意到这二者之间的协调.<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虽对于异议期限作了系统而周密的规定,但未将诉讼时效问题列入其调整范围,于是在适用<公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异议期限和诉讼时效二者之间的法律冲突.解决这一冲突似乎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立法角度解决,即修改国内法时效制度或参加<国际货物销售时效公约>,使其立法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统一法接轨;二是从司法角度解决,即相关国内法中的短时效制度如果与<公约>第39条第2款的立法本意相抵触,那么应根据"公约优先原则",排除适用该国内法.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主要由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各国国内贸易立法共同组织成。考察各类贸易法律制度,不难看出,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呈现出趋同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协调和统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是有必要和可能的。我国货物贸易法律制度也应当逐步完善并与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
对港口经营中的民事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进行探讨 ,主要是针对港口经营人在港口货物装卸、港口货物仓储等港口业务中的民事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的法律实现提出初步的构想和制度设计。主张以适度超前原则为指导性原则。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责任制度。并运用经济法调整方法,即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否定式法律后果与肯定式法律后果相结合。建议设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的一般条款。在具体规则的设置上,主张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建立职工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机关的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渗透社会责任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9.
航海过失免责的沿革,集中反映了承运人对其所承运的货物应承担的责任的归责原则或者基础。在国际海事委员会制定运输法草案的过程中,各国代表团对是否应该取消航海过失免责的意见并不统一。针对是否应该取消航海过失免责的争论,论述了取消航海过失免责对承运人的责任和义务、保险制度、共同海损制度等海事法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行政赔偿制度已经凸显出许多缺陷,很难满足行政赔偿司法实践和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确立以公务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危险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将行政不作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扩充到国家赔偿法的行政赔偿范围之内,完善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实现行政赔偿法律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