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体制。我国的财务会计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努力向国际惯例靠拢。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工作已趋于成熟,因此在继承我国传统财务工作优秀成果基础上,保留传统财务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经国务院批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将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表明了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适应于不同时期经济管理体制需要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当说,它对过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但它毕竟是建立在五十年代计划经济和仿照苏联核算模式的基础上,尽管也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要求,相继作了补充和完善,但就总体上说,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有计划经济管理框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现有的会计制度已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问题及其对策王朗玲高兴民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两个转变”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张颖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各级政府肩负的历史重任。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服务,新的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综观改革十几年来走过的路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改革总是以市场为取向向前逐步推进的。改革的实践不断开辟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理论的不断深化又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逐步推向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方式与统计改革杨忠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8.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两个转变王启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行两个转变,既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搞计划经济的国度里真正确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任务还十分艰巨。撇开思想上和观念上的偏差和阻力不论,就其体制本身而言,还有许多困难和障碍。本文通过这方面的探讨,尝试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经过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受到了很大冲击,并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资源之本,是繁荣各种社会事业的关键。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关头,如何冲破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传统劳动人事体制的羁绊,激活人力资源,是国有科研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陕西社科院)从改革内部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推行全员竞聘制入手,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自觉探索,为国有科研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激活人力资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性原则董嵩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事业。这种新型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工作,课题更多,难度更大。我们既不能固守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的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做法,而应着眼于改革与发展,从我国现有条件出发,借鉴国外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事业的发展,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增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2000年 7月 1日开始实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对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  相似文献   

14.
加强金融监管是市场化改革的现实选择杨忠海赵景乐市场化改革是我国“九·五”和2010年远景规划确定的目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前提下,探讨金融监管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加强...  相似文献   

15.
公司并购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优胜劣汰机制,具有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我国,由于公司并购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交替时期,公司并购立法存在着法律规范不系统、不统一、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等问题。因此,完善公司并购特别是上市公司并购法律体系,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司并购法律规则,对于将公司并购这种资本运作模式成熟地引入中国,推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印度模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模式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即从印度独立至 80年代末 ,统称为尼赫鲁混合经济模式时期。第二阶段从 90年代初开始后至今为走向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时期 ,即印度模式转型时期。两个时期特征有着明显差异。一、90年代前印度模式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特征 :尼赫鲁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公营企业、消除贫困 ) 混合经济体制 土地改革、绿色革命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1 )以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尼赫鲁自 5 0年代开始 ,便大力宣传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1 95 6年 1 2月 ,尼赫鲁宣称 :“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发展市场经济弘扬雷锋精神孙庆超我们正在开创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新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全面审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导向的深刻变化,比较分析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发展的文化背景,努力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在我国是理论上的巨大飞跃,更是实践上的大胆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一、市场经济的特征与由观调控的必要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经济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计划,通过行政命令贯彻实施,市场经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从实践上来看,市场经济在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有着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不仅对此提出了紧迫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为此提供了条件。同时,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发展和完善中将充分显示出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这就使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一定会展示着美好的前景。因此,这一制度的实行必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在国…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又会对经济运动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受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潮冲击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重义轻利”向义利统一转变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是“重义轻利”,把道德与经济利益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认为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必然会引起道德的衰退,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批“唯生产力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又使道德过分政治化,其结果是“道德至上”与“政治挂帅”合为一体,居于至尊地位。道德建设脱离经济建设,并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这种脱节与对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技与政治的发展,更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意味着要正确处理政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使道德重新坐落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价值观由“道德至上”向重视经济利益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以社会主义的道德退化为代价。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观所孕育出来的是追求创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