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汉代有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复音词1、三音节复音词的形成“蛙虾蟆门.”(《汉书·武帝纪》)“水虫科斗蛙虾蟆.”(《急就篇》)按“蛙虾蟆”是三音节的复音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国语·越语》:“(?)龟鱼(?)之与处,而蛙(?)之与同渚”.注:“蛙(?),虾蠊也”.《楚词》里东方朔的《七谏》:“蛙(?)游乎华池”,王注:“蛙,虾墓也”.(?)是虾蟆,古文字“(?)”字即作虾蟆形状.《越语》的“蛙(?)”当是汉以前的双音节复音词,“虾蟆”是汉代后起的双音节复音词,汉人又把“蛙(?)”的 “(?)” 换成当代称谓的“虾蟆”,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蛙  相似文献   

2.
《续诗品》版本较多,今据乾隆刻本及《昭代丛书》、丁福保辑《清诗话》、郭绍虞注《诗品集注·续诗品注》等主要版本校勘(下文先引出者为乾隆本,其它以辑、注者姓氏简称),其余诸本无特异处,不拟胪列。至于异体字,如“(?)”作“(石臣又土)”、“(艹夸)”作“华”等,则不备举。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颈联“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自首”,中学课本作“白日”,这自然是有所本的,它来自《杜工部集》。此外,宋人一些版本如《黄氏千家注杜工部诗补遗》、《杜工部集记》、《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也作“白日”。但是另一些版本如清人仇兆螯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新解》  相似文献   

4.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应该再立“语法”这个部门。笔者这样主张,是因为笔者初步肯定中国古代有语法学。笔者这样肯定,是由于笔者认识到并发现了历代注释书,尤其是两汉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有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语法分析材料,这样,笔者认为中国语法学产生于汉代。又经笔者较为仔细考察,发现《春秋公羊传》(下称《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又名“春秋笔法”)中巳表现出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公羊传》的传授与成书年代已有定论,无疑早于包括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在内的汉代注释书。因此,似可作  相似文献   

6.
读上海版《春秋左传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和北京版《春秋左传注》(以下简称《注》),发现昭公十三年传文末数第二节“吴灭州来,令尹子期请伐吴”中的“期”字有疑,当为之作注,而《集解》和《注》皆未注,笔者于此愿有所说明。一、不应是“期”,而应是“旗”。通观昭公十三年和十四年传文,可知此处之“子期”当是“子旗”之误。上观昭公十三年传文,可知子旗即佐楚平王(公子弃疾、蔡公、熊居)乘乱夺取王位之成然(蔓成然、(?)成然),以其佐立之功,楚平王“使子旗为令尹。”  相似文献   

7.
释“老革”     
《三国志·蜀书·彭羕(漾异体字)传》云:羕因左迁,私情不悦,往见马超,超宽慰之,羕颇恨刘备,曰:“老革荒悖,宁复道耶?”裴注首先引扬雄《方言》:“悈、鳃、乾、都、革,老也”.又引郭璞注:“皆老者皮毛枯瘁之形也”.  相似文献   

8.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收有“淫烁”一词,释其义为“情欲消失,”此乃据《吕氏春秋.明理》“人民淫烁不固”俞樾说。本文赞同王冰的观点,认为“淫烁”是指酸痛无力,并在前人注说的基础上作了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10.
以杖荷茶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艹条)。……植其杖而芸。”“以杖荷(艹条)”,今各种注本几无二致地注为:以,用;杖,手杖,拄杖;荷,担,扛;(艹条),古代除草工具。《辞海》、《辞源》都释“(艹条)”是古代耘田所用竹器;注音则一作tiao一作diao。这里疑问颇多。一、既是老人的手杖,岂能拿它杠(艹条)而不怕颠踬?二、“(艹条)”若是锄一类细长的除草工具,岂能用手杖去挑?如不是除草工具,哪又为何物?三、既是“竹器”,为什么字从“(?)”?音读以何为正?  相似文献   

11.
踒vuo~(213) 肢体猛折或扭捩而筋骨受伤:手~了,|脚~了。|脖子~了。《说文》二下足部;“~,足跌也,乌过切。”段注:“跌当为(月失),字之误也。肉部曰:(月失),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月失),亦曰差跌。”《集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足跌也。”《易林·蒙之随》:猿堕高木,不~手足。”襞qiε~(213) 挽:把袖子~起|把裤腿~起。《说文》八上衣部:“~,(?)衣也,必盖切。”段注:“韦部曰:革中辨谓之(?)。革中辨者,取革中分其广摺叠之。”《广韵》入声陌韵必盖切:“~,~衣。  相似文献   

12.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3.
论诗文者每好以“曲”为贵,以“直”为劣。“文似看山不喜平”,似乎不曲则必不含蓄,必无韵味与情致。然而,西楚霸王的《垓下》之歌,只是胸臆直抒,“却万石跌宕,千秋悲凉”(明·屠隆《范太仆集序》)。瞧不起儒生的刘邦也留有三句《大风》,就顾具帝王之概,雄豪之气,又何尝有一点曲处?杜甫是讲究“曲”的,但其名篇之一《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篇一气奔驰,如洪泉下注”(《唐诗注读本》评语),而其闻捷惊喜若狂之情态跃然纸上,明快之极,丝毫不曲。鲁迅是惯使曲笔的,但他的《南  相似文献   

14.
《明宫史》校辑者吕毖的生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在《关于“明抄本<立斋闻录>”和“明刻本<宫闺秘典>》一文(见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中由谈《宫闺秘典》而谈到《酌中志》和吕毖校辑的《明宫史》。拙作中之说吕毖是“明太监”,主要是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史部部“《明宫史》”的“提要”的,当时曾参考过清莫友芝《持静斋藏书纪要》中《明朝小史》“提要”所记的吕毖事迹,这“提要”中虽也说吕毖“《四库总目》以为(?)明宫监”,但又说“苏城西南灵岩山下小桃源是毖隐居处,有墓碑记其辟谷及祷雨异证,  相似文献   

15.
儋耳乃是耳挂重环,使耳下坠拉长而得名,因为国名。始于任姓,居于黄河以北,约于商初已南迁于岭南,以后再通过雷州半岛而进入海南岛,又逐步南迁到岛南端的儋县。后来骆越人、黎人迁入,儋耳人融入于越、黎人之中,到汉代时,儋耳已成为郡,逐渐消失其民族特色。到唐代时,已不见儋耳族人的名称了。一、儋耳的来源儋耳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又《任数》云:“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西服寿靡,北怀儋耳。”高诱注:“北极之国”。即把儋耳列为北方之国。儋耳又被写作(?)耳,毕沅谓:“《大荒西经》作‘(?)耳’。”松皋园谓“儋耳在南海,宜以(?)耳为  相似文献   

16.
王恒事迹考     
殷先王世系,据王国维考证,在王亥(《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作振,《汉书古今人表》作垓,《世本》《作篇》作胲、《帝系篇》作核,《吕氏春秋》作王冰,《天问》作该,《山海经》、《竹书纪年》及殷卜辞作王亥。观卜辞中凡祭王亥皆以亥日,知亥为本字,余皆通假字或形误)与上甲微(《国语·鲁语》作上甲微,《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作主甲微,“主”为“上”之误。《史记》、《汉书》及今本《竹书纪年》径作“微”)之间当有王恒一世,古史学界都认为这是关于殷商史的一个重要发现(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近世史家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中唐雎。本作“唐且”。据清人黄丕烈《重刻剡川战国策札记卷上》,《东周·昌他亡西周章·唐且》条,“雎”本应作“且”,今本作“雎”,均为宋鲍彪《战国策注》所改.黄丕烈又在同书《魏四·秦魏为与国章》中注明“且、雎字同”.据《说文·段注》,“且”,“古音俎(zu祖)”又据  相似文献   

18.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19.
一、秀才王安石《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一词,各本或阙焉不注,或注焉不详,有必要补注。“秀才”的含义,因时代而不同。两汉时期是美才、优秀人才的意思。《汉书·贾谊传》:“贾谊,雒(洛)阳人也……。河南守吴公(吴廷尉)闻其秀材(也写作“秀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唐颜师古注:“秀,美也。”汉以后秀才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尚沿用此制,不久废除。于是秀才成为唐宋时应举科考儒生的通称。所以“传一乡秀才观之”的“秀才”,是指当时读书人说的,它与明清  相似文献   

20.
在《吕氏春秋》研究取得诸多成果的今天,在“《吕氏春秋》研究史”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可以说,“《吕氏春秋》研究史”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清代是研究《吕氏春秋》的一个高峰,在《吕氏春秋》研究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探讨清代《吕氏春秋》研究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