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即早期“五山文化时代”是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的时代。所谓的“五山汉文学”就是由“五山派”的僧侣创作及欣赏的汉文学的总称。中国南宋时期的禅宗界中,临济宗杨岐派中的大慧宗杲一系(在日本被称为“大慧派)以及虎丘绍隆一系(在日本被为“虎丘派)这两大系统十分昌盛。对中国“禅文化”的东渐进行梳理时,将其传播途径分为宋朝系统和元朝系统进行考察,从宋朝系统的文化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特点是以中国古典主义为基础的纯文学性格很强,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古诗和赋等。元朝系统则更倾向于体味当时流行的文学本身。虽然其采取偈颂的形式,但在表现手法却相当接近于世俗文学。  相似文献   

2.
五山时代前期的元朝与日本,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对峙状态,但民间的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而造就了元日文学交流活动的盛况。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东渡元僧在日本的诗歌唱和、文章应酬等活动,直接刺激了五山文学的发展;其二,受东渡元僧的接引,日本僧人纷纷入元游学,在中国的游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有诗文集传世的入元日僧多达12家,尤以雪村友梅、此山妙在、别源圆旨为杰出代表;其三,日本南北朝时期翻刻的元人诗文集至少有15种,翻刻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刊刻质量之精,都是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在武士阶级和幕府政权的保护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五山禅僧为主体的汉诗人通过禅宗接受中国优秀文化,掀起汉文学风潮,产生了主导当时日本文坛的"五山文学"。五山文学完成了从"偈"到"诗"的演进,推动了早期汉诗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主流文学的特点,成为日本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所以禅宗的世俗化,普及的不仅是宗教的禅、哲学的禅,而且是文化的禅、文学的禅。  相似文献   

4.
兴盛于宋代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伴随着大批来华留学僧为主要形式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日本五山禅林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三教关系论争。考察藤原惺窝和林罗山从儒、释、道三教合一论内部畸变出神儒一致理论的历程及其目的和意义,不仅能把握日本对中国思想文化汲取和吸收的冲击——反应——变异思维模式,还能洞察到其背后所隐含着的日本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自明代中叶东迁以后的历史,总是同“八字墩”紧密相连;“八字墩”是什么意思?在什么地方?史无明文。本文把现实调查素材同文献史料相结合,认为,“八字墩”是“五个山”的译名,特指以“五个山”为中心的广大草原  相似文献   

6.
日本五山汉诗创作继王朝汉诗兴旺发达之后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幕府政权对汉文学的大力提倡和扶持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在古代中国文化强劲辐射下的日本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对五山汉诗兴盛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指出了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多元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与《饮酒诗二十首》,各家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一首诗,从曲阿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认为的乃诗人赴京口任职途中经曲阿作的说法欠妥,其它说法更是难圆其说。从种种迹象及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此诗乃是诗人初任镇军参军时因王事而奉命之曲阿时作。而《饮酒》诗中的“一纪”,应解为12年,乃指始仕后的一纪,句指从始仕至自彭泽今还归时适一纪。而诗之作又在此后之一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  相似文献   

8.
元人张起岩撰《大元敕赐故西台御史中丞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神道碑》,是一篇关于元代知名曲家张养浩的内容丰富详赡的传记资料,以此为依据,参酌其他史料,可知:张养浩的祖父张山在苗氏外,另娶杨氏。张养浩母亲许氏,继母尚氏;妻子郭氏,先养浩二年卒,生长子张强;强年二十二岁卒。“云庄”乃张养浩晚年自号,而“齐东野人”为其另一自号,“顺菴”则为其别号。其著述,除学人已提及者外,另有《经筵馀□》、《卫圣编》二种。另外,据神道碑,还具体确凿地勾画了张养浩的仕、隐经历及早年苦读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休宗纯以其桀骜不羁、善针砭时弊的诗风在日本五山文学中独树一帜,而他的癫狂生涯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与主题。在介绍其癫狂生涯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他的讽刺诗、风流诗以及自赞诗,并探寻其汉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洛阳民俗博物馆所收藏的十几件明清时期的木雕山神像深受源远流长的山神信仰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晋南地区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孕育。这些木雕山神像表现出鲜明的民俗化、民间性的特征,是研究山神信仰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独清后期确实加入托派,两位“中国托派老人”提出确证;加入托派后的王独清从文学界淡出,而从事史料和辞典编纂工作;后期的王独清变幻各种笔名,其笔名暗寓“退隐”之意。  相似文献   

12.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3.
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包括独立支柱、自由平面、带形长窗、自由立面和屋顶花园。景观本身就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所谓"栽花种草"的附属,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从专业角度去理解这一事物,应倡导基于生活的建筑与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刘子》作者究竟为谁,自唐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其涉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故弄清事实真相不仅对《刘子》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对“龙学”的研究也具有特殊意义。通过爬梳史料,原始以要终,辨析考证,认为《刘子》作者乃梁朝之刘遵。  相似文献   

15.
日本镰仓时代后期即早期"五山文化时代"是以被称为"五山派"的禅宗僧侣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兴盛的时代。所谓的"五山汉文学"就是由"五山派"的僧侣创作及欣赏的汉文学的总称。中国南宋时期的禅宗界中,临济宗杨岐派中的大慧宗杲一系(在日本被称为"大慧派")以及虎丘绍隆一系(在日本被称为"虎丘派")这两大系统十分昌盛。对中国"禅文化"的东渐进行梳理时,将其传播途径分为宋朝系统和元朝系统进行考察。从宋朝系统的文化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特点是以中国古典主义为基础的纯文学性格很强,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大多是篇幅较长的古诗和赋等。元朝系统则更倾向于体味当时流行的文学本身。虽然其采取偈颂的形式,但在表现手法上却相当接近于世俗文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和新发规的莲瓣石膏饰件及其古遗址,提出了位于和田市西南喀拉喀什河畔的库玛尔山与玄奖记载的佛教圣地瞿室(?)伽山是同一地望的同一座山、库玛尔山即为古于阗牛角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对陕西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新要求。要通过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助力五新战略实施,应采取以下五大工程: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发展工程,夯实追赶超越能力;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奠定追赶超越实力;实施文化建设统筹发展工程,激发追赶超越活力;实施科教助推产业升级工程,孕育追赶超越潜力;实施教育资源统筹开放工程,提升追赶超越动力。  相似文献   

18.
黄晓林 《社区》2008,(14):54-55
年初,到四川成都办点私事,顺便到青城山游了一小圈。 之所以说是游了一小圈,因为不巧是旅游的淡季,有很多景点都没有向游人开放。又因为参加的是一个小旅游团,旅游的线路不到全部的十分之一,时间也只有两个小时多一点。说是旅游,说白了,也就是爬了一半的山,然后再下来,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9.
《庄子鬳斋口义》作为新的注本的出现及盛行,体现了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日本文化中经历师承与受容、滤选与摄取的过程,并使其转化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本体文化。禅僧惟肖是日本最早展开《庄子鬳斋口义》研究的人,此后,重视《庄子》口义本的研究支配了五山,五山禅僧对《庄子》的理解与吸收主要体现在众多语录、文集和传法活动中。惟肖对《庄子鬳斋口义》的重视和研究,大大促进了日本老庄思想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是毛泽东诗词中复现最多的意象之一,成为毛诗中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本文从文化符号、象征意象和人格画像三个层面分析,试图透视这种诗学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诗学意义和诗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