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水资源,建立水利保障体系,实现以水定草,以草定畜,水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2.
一 草原畜牧业经济是主要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牲畜,利用牧草资源,以能量转化的方式,取得物质财富,为人类造福的最经济的生产部门。它的生产过程是畜、草两大物质要素两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草为畜用、畜为人用)。畜草之间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畜草矛盾若按所处主次而论是畜以草为食,草决定畜,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在我国畜牧业生产力还是很不发达,科学技术的因素比重极少的条件下,饲养牲畜在目前乃至若干年以内,还必须以在天然草场放牧为主,实践证明,只有水草丰盛,才有牛羊肥壮,畜牧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荒漠是亚非荒漠的东边部分,其东缘还是亚非荒漠和欧亚草原两大地理带的分界线,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归属于蒙新区的西部荒漠亚区。分布于该区的爬行动物共15种,属于中亚型的种类占73.3%,北方型和东北型合占26.7%,充分显示出中亚荒漠动物区系的面貌.根据自然条件、植被和爬行动物分布的差异,可将内蒙古荒漠爬行动物区系进一步划分为:(Ⅰ)乌兰察布—西部鄂尔多斯荒漠省、(Ⅱ)阿拉善荒漠省和(Ⅲ)额济纳戈壁荒漠省.该地爬行动物区系与北非的动物关系较为密切,且有区系古老和种类贫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共生理论首先出现在生物学,然后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被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以共生理论来解读甘南草原的生态关系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根据其原理认为:人、畜和草是草原生态中基础的共生单元,其中人是核心;传统的游牧生计模式是典型的互惠共生模式;而草原现代生计模式,即草原家庭或者联户承包责任制,是典型的偏利共生模式;草原的共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基于此得出实现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回归,开展合作运动,建立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治理草原生态最合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果、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在锡林郭勒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对草场生态产生了双重影响,一半生态移民难以就业或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牧区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生态是当地人发展、生活的基础。草原上的草—畜—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草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方面应探索多元化的补偿路径;最后应探索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实现草原生态改善及民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因忽视干旱半干旱草原极高的资源时空异质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和畜牧业成本剧增等诸多问题。但草场承包时考虑到异质性的一些社区,也没有逃脱类似问题。究其原因,草场承包不仅不适合当地特殊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长期形成的尺度匹配。案例研究表明,草场承包的社区破碎化引发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的破碎化,再加上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等压力,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混乱,最终出现草场退化。因此,要想恢复退化草原,需要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等级框架,减少社区的破碎化问题,重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匹配。  相似文献   

7.
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在当代的新近变迁,主要体现为政府和牧民通过实施退耕、退牧和还草、还林工程,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本文介绍并讨论了关于这一举措及其效果的两种不同观点:完全赞成的观点和不完全赞成的观点。不完全赞成的观点把草原生态重塑与畜牧生产方式转变问题放在大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及其内在关联的系统中来考察,强调指出:指导政府决策的草地生态科学还不够“科学”;不减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和生态恶化;要充分认识牧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鼹形田鼠(Ellobius talpinus Pallas)是我国西北诸省荒漠和荒漠草原的常见鼠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狭北、甘肃河西走廓和北疆等地。有关该鼠的生态,国内至今尚无研究报道,现就笔者于1963、1975、1976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及鄂尔多斯草原,对鼹形田鼠东方亚种(Ellobius talpinus orientalis Allen)所进行的调查,初步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9.
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剖析该地区族群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文章认为,北方草原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尽管这些思想还不够系统规范,但仍然表明他们不是北方草原环境恶化的责任者,而是自己祖祖辈辈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相似文献   

10.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北塔山是译名,在汉文史籍上曾被译为拜塔克山、拜山、巴他克山等名称。北塔山的位置约在北纬45.3°,东径91.1°。建国后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中蒙边界条约后,现划入中国境内的北塔山归属奇台县管辖,距离奇台二百多公里。北塔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势由北向南逐步倾斜,海拔在1200--3287.2米之间。地表多被风化和半风化黑褐色或黄红色岩石所覆盖。由于北塔山区受到非地带性生境条件的限制,土壤为淡棕钙土、淡栗钙土、生草灰化土,因周围多为荒漠环境,它区别于天山山区的植被分布规律,以荒漠和草原植被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跳鼠     
跳鼠类是温带荒漠和草原的代表性啮齿动物。它们具有一系列适于荒漠和草原生活的形态特征及行为。全世界有跳鼠3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其分布区基本上与旧大陆干旱地区的界线一致。中国有跳鼠11种,分别隶属于7属。本文根据跳鼠化石的出土地区和有些原始跳鼠的分布现状,认为包括中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内的亚洲中部,可能是跳鼠类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 跳鼠是多种人鼠共患疾病的传播者,应注意它们在动物流行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袤无垠的北方大草原是众多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习武狩猎,形成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元朝建立,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作家(包括出生在内地的少数民族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时,具有鲜明的"草原情结"。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眷恋草原、热爱草原的民族地域情怀,另一方面,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实施的《草原法》规定了多项管理制度 ,其中的草畜平衡制度切中了草原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在具体分析草原草畜失衡的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贯彻新《草原法》、实施草原草畜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甘肃省相继实施了国家的退耕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以及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并制定了诸多与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包括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规定。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中,甘肃省建立了与各个政策工程体制框架相应的运行机制。这些规范性文件和体制机制的保障,使得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制度层面,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有关的政策法规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亟待从制度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重点以“草原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开展综合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宏观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8.
1.自1953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即利用黑龙江省萨尔图草原,做为学生野外实习地,获得一定的成绩,从来做为实习生基础参考文献的植物名汇,多少有些不完备的地方,达次将其从新订正编写了。 2.在萨尔图共记录了羊齿植物与种子植物48科148属234种,其分类学的组成,在羊齿植物是木贼科,仅有1科2种,共它皆是种子植物。因为具有草原性的特征,木本极少,而且根本没有野生乔木,以菊科、禾本科、荳科、蔷薇科、藜科、蓼科等的草本,占绝对优势。 3.上记的特征与萨尔图南方平原的王府草原很类似,但与东部森林区的带嶺及土们嶺有明显的不同,草原区与森林区呈鲜明的东西对立,这是用萨尔图的科、属、种为基准的相同系数,从数量上比较出来的。 4.上述森林区与草原区对立的关系用生活形谱或羊齿植物系数,也可从数量上或表型上证实出来。 5.为了迅速进行大地区的植物分布区的区划作业,从各小地区准备种单位的植物名汇,我想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若用属或科为单位,算出相同系数,再同与之并行的某地区植物区系的生活形谱,木本率及羊齿植物系数等相比较,从数量上或表型上划分类型的方法,我想是可以采用的吧! 6.根据此次作业关于东北东部的森林区与西部平原的草原区之间的分界线位置,我想自Komarov以来,传统的引用一系列的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从森林区向草原区过渡形态,关于过渡带的概念的研究,应当认为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业是藏区相对落后的产业,其发展还受到草原过载的资源约束、受到畜产品相对过剩的市场约束、受到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功能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约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藏区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是其唯一产业,牧区现代化必须依赖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本文在对此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草定畜"不是解决草畜矛盾的根本出路;"人草畜三配套"建设是产业化的台阶;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四个落后"、一个"断桥";"以草立业"是产业化的基础;科技进步是产业化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畜产品销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产业化的保证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的框架体系,以期推动或加快藏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