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诗词文章,意境之中有空间、有荡漾,神明里透出幽深,不但传达着作者的生命情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意识。本文试从“空白”论的思想渊源入手,浅析“空白”的创造与实现,并阐述“空白”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力图探寻词这种特殊诗体的内在精蕴及词作为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代哲学面前有一个无法避开的语义逻辑问题“世界”词项存在着明显的指称关系模糊性和指谓涵义欠确定性。既往绝大多数哲学家几乎都忽视了,“世界”一词的概指状态实际上重复或雷同于常识的“宇宙”概念和广义的“自然”概念,人们大多是在该词的分指状态即“紊乱的多义性”意义上使用之。如此词义学缺陷,明显地从常识层次上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所共有的认知空白。海德格尔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罕例,他曾明确指出过这个常识性空白对所有哲学立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并称消除此常识性空白为哲学的“亟切之事”。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糊化”的图式来增进语言的效力,必须构建好简、众、活、雅这四个板块。简,“删削洗炼”,留下许多有意义的“空白”,使躯干凸现,真淳自见;众,“模糊语词”转化为群众的意念和行为,变成有口皆碑的公众语言和公众意识,活,指“模糊语词”具有变量性和随机性;雅,指“模糊语词”要表现得“高雅”,避讳粗俗。“模糊语词”是依靠语义的模糊性而获得思想表达的确定性。它的增效图式实则是由浅入深,软化生涩的专业术语,是引导读者对知识的应知、思考、转化的“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 《理论界》2007,3(4):191-192
汪曾祺很善于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使小说达到虚实相生,“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本文着重论述汪曾祺小说中,有意追求的朦胧美以及留给读者的广袤的联想空间。  相似文献   

5.
艺术“空白”是当代电视创作中的一种审美现象,是编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为增强表达效果,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本文就电视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以及“空白美”在电视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做一阐释,进而分析“空白”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空白”析     
人们知道,填补历史空白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人物。例如,古代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李时珍写下了《本草纲目》;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们造福于人类,可谓伟大。 “空白”和“伟大”能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四人帮”是心领神会的。只要宣布填补了什么空白,就会有人顶礼膜拜,这可是篡党夺权用得着的妙招。那个诡计多端的张  相似文献   

7.
艺术空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命题。如画论“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书论“墨到为实,飞白为虚”“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仅绘画、书法讲究空白之美,其它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等也都如此。艺术空白,显示了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的独特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独特体制使之必须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应.应该说,空白之于诗歌,不仅是其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谋篇布局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虚无为本的道家文艺思想的具体实践,最终也必然成为连接创作、文本和接受的重要纽带.对于理解者来说,这些空白和未定处才是其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诗歌文本的开放性至此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读者的多元理解也找到了可以无限生发的基地.  相似文献   

9.
栗峥 《理论界》2008,(7):122-123
电影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空白”和“隐形的联结环节”,正是它们激发了观者创造性的理解力,使电影产生一种活力性或张力,召唤观者介入到电影所叙述的故事中去,去发挥自己阐释和想象的自由。视域互动模式的核心范畴是“游移视域”。电影的理想路径应该是一种视域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空白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7年3期)一文明确提出:“空白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作者徐宏力提醒我们:“虽然人们习惯于美的实体性,但是为了扩展自身的审美领域,却不能不注意空白的美化效应。”作者追溯中国美学史,认为:老子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是空白美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而佛学东渐,禅宗形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艺贯古今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画家。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融入笔端,创造了全新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对空白手法的运用,使中国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对空白这一中国绘画技巧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审美蕴涵更加丰赡、充实,其创造的意境更加空灵、开阔。  相似文献   

12.
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率先提出并作了多方面论述的. 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本文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而当本文对读者习惯视界进行“否定”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否定因素就组成文学本文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3.
魏颖 《云梦学刊》2003,24(2):63-64
文学形象感性形态的不完整、不确定与支离破碎是构造性“空白”在文学形象中所体现的不同形式。构造性“空白”作为文学形象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控制了本文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了文学形象模糊性的结构构成。  相似文献   

14.
补白太少     
看刊物有一桩叫人不快的别扭事,就是文章割尾巴。短篇小说本来不短,突然尾巴没有了,哪儿去了,找来找去,而是在什么角角落落里,象壁虎的尾巴躺在那里。老人讲老话,从前我们编刊物的时候,要比现在仁慈得多,更不许这样做的。为了接下去的一篇独居于页首,前一篇宁使多排一页,让他留下空白,再在这空白上加一篇“补白”。“补白”文短,花色多、小品、轶事、新讯、三言两语、要言不烦、写得好,读者爱看。也有人一本新刊到手,急着先看“补白”。  相似文献   

15.
从“质”的辩证法到“度”的辩证法叶险明在“第一个伟大发现”完成以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似乎还是一个空白。我以为,可以把对生产力及其演变发展与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形态及其演变发展间的联系,从质的关...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历史观念的客观性空白这一事实出发,进而发现,中国古代可能存在着历史观的空白。在没有历史观的前提下,发展出一种独特而成熟的史学观。这种史学观的标准形态和经典模式就是“《春秋》观”。现代不少史学家基于自己的不正常的历史观眼光更习惯于误解古代史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空白美的文章,并不少见,然而从理论角度对艺术空白美进行较详细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艺术空白美可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就我的理解,艺术空白的意思就是对那一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和隐喻这一中介,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艺术内涵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国画的“疏可走马”,影视的“空镜头”和.书法的“飞白”之说等等,就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对艺术空白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行政策公开,鼓励人民群众依法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我国政府面向新世纪从严严治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实践上看,全国各地都在推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警务公开”“公示制”等多种“政务公开”的形式,建立起相应的“政务公开”制度,但在理论上缺乏配套的论证,这给政务公开走向法制化留下空白,不利于民主建设进一步推进,笔乾在此作一番探讨,以求抛砖引玉,祈求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出版界出版有关中国古代货币史书不少,但中国近代货币史书则少见。中国之大,领域之广,有关近代一个地区的货币史书,更是少见。现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一书,可算是开始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部新著在主体结构上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旧政权统治下的湖北货币”(1840-1949年),共有五章;下编为“湖北革命根据地货币”(192-1949),也有五章。主体结构的前面,有长篇“绪论”,用以阐明本书的著述目的:旨在“温故知新,鉴往资来”,“教化、资治于一体”。后有“图例附录”,用以让读者亲…  相似文献   

20.
王林生 《阴山学刊》2010,23(1):49-52
“言不尽意”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由于“言不尽意”的存在,使得文本中充斥着意义的未定点和空白,也就使得接受者可以依据自己不同的视野对作品中的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做出不同的具体化和填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