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话剧是伴随着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而诞生的,是在对传统旧戏和文明戏的强力扫荡中登场的.由于早期的创作者既对剧本的"文学性"缺乏重视,又对演出的"舞台性"关注不够,导致了问题剧的渐被冷落以及观剧者的严重流失.为改变这种状况,后起的创作者开始了对话剧语言形式的各种探索,从注重"说什么"到关注"怎么说",并注意从传统戏曲及西方现代剧中吸收养料.尽管这种探索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浪漫剧和现代剧的出现,无疑丰富了早期剧坛,开拓了话剧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2.
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文化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一股“小剧场运动”的热潮。一群矢志戏剧艺术的青年突破近代戏剧的禁律,在艺术上进行了种种“实验”,使戏剧艺术这种文化现象呈现出杂乱纷纭和光怪陆离的局面。于是,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长期以来毁誉参半。但是,如果冷静地观察,人们可以发现,小剧场运动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艺术上的“变革”,但实际上它是人们意识和当时思潮的一种曲折反映,在战后日本思潮变迁的轨迹中具  相似文献   

3.
李斌  程桂婷 《学术交流》2012,(7):186-189
田汉和熊佛西是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剧评、戏剧理论对现代剧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便流行"南田北熊"的说法,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误以为"南田北熊"来自欧阳予倩的《近代戏剧选.序》,并且引用《近代戏剧选》时,在原文、出版时间与出版社名称方面出现严重纰漏。其实,《近代戏剧选》并非欧阳予倩所编撰,而是托名欧阳予倩的伪书。"南田北熊"之说的真正来源是罗芳洲所写《现代中国戏剧选.序》。与"南田"不同,"北熊"及其剧作、剧论在河北定县农村进行的戏剧大众化实验中曾经受到批判,而且也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足够重视。这不仅是纯粹的艺术问题,更是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熊佛西对现代剧坛的贡献不可小觑,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对于熊佛西的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4.
一、七十年来一疑团1918年夏,中国近代文艺先驱、艺术大师李叔同突然到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做起了苦行头陀。此后,他奉律至诚至严,成了缁素皈仰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七十余年来,人们在敬仰之余,对其抛绝妻妾、弃舍七艺而于盛年出家之究竟,总疑惑不解。李叔同天资聪颖,素称奇才,于书法、音乐、美术、戏剧、诗词、金石篆刻无不精通,并在某些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06年在日本首创“春柳社”,主演茶花女,是为中国话剧运动的鼻祖;  相似文献   

5.
北平沦陷时期话剧运动之一隅─—关于《四一剧社》若干剧运史料穆紫一九三八年初夏,已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制造“七·七”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一年之际,原在熊佛西教授组建的《北平剧团》成员舒润华、马进夫妇,结合当时滞留于北平具有民族意识的剧人认为:被蒋政府不...  相似文献   

6.
戏剧家关汉卿和近松门左卫门在中国和日本戏剧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莎士比亚在英国戏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等同.他们两人在戏剧创作技巧和内容取材上也存在不少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以两人创作的以"妓"为主人公的爱情戏剧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关剧的"士妓恋"和近松门剧的"町妓恋"题材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在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命运抗争主体以及结局处理方式等方面,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转型与"市民剧"的兴起 18世纪随着城市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出现了大量反映中、底层市民生活的戏剧,这些戏剧被狄德罗、莱辛等人称为"市民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资产阶级"市民剧"的典范,剧中的主要人物多不再是英雄,而是小市民.  相似文献   

8.
一 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变革过程中逐步萌生,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近代文化,由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日本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所规定、制约,并为其服务。众所周知,作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建立的日本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9.
把经典性的小说改编为话剧,是近年来中国话剧一种比较流行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话剧剧本创作队伍的匮乏和小说改编为影视艺术的成功示范.小说与话剧的文本转换改变了固有的观演关系,并且成为小剧场话剧实验革新的一种手段.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话剧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一种现代性的表达,即个性化的批判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戏剧品格.  相似文献   

10.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