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红楼梦》的其他许多问题一样,作品的主角贾宝玉究竟是如何一个人物,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看法甚至针锋相对,距离很大。尽管如此,却很难说某一种看法是绝对错误,没有根据的;相反,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并非一派胡言乱语。其原因就在于贾宝玉这个形象,其性格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他,这样就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了。虽然有这种种不同,但不能说人们看到的不是贾宝玉,只是许多人未见其庐山真面目罢了。而各持一端,互不相让,就永远也不能真正认识贾宝玉。这里,除了理论、观点之外,观察问题的方法、角度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从何着手去认识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昵?  相似文献   

2.
(一)光源氏与贾宝玉两个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虽然这两个形象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但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光源氏与贾宝玉同属“多余的人”的形象,他们的本质特点是一致的,仅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而已。光源氏与贾宝玉的形象同世界文学史上所有的“多余的人”形象,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本质特点。我们知道,世界文学史上常常出现一种带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而它又是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艺术反映。例如,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个性顽强,抵触与  相似文献   

3.
一、从贾宝玉爱“红”的毛病说起贾宝玉有一个奇怪的毛病——爱“红”。第十九回,袭人跟宝玉约法三章,规劝他,其中就有一条:“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袭人的话,说得有些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毁僧谤道”与“调脂弄粉”放在一起,不伦不类,“吃人嘴上擦的胭脂”是包括在“爱红的毛病儿”里面,还是应该分开呢。袭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想好了,面是想到那里,说到那里。在她看来,宝玉的毛病很多,但没有组织好,顺口就提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讨论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分岐主要集中在差异是否就是矛盾的问题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差异就是矛盾,另一种看法认为差异不是矛盾。与此相联系,涉及到其他一些问题,如对同一、差异如何理解?二者是什么关系?二者与矛盾又是什么关系?等等。同时还不可避免的追溯到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人到了18岁就将孩子扫地出门,什么也不管;美国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我不能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  相似文献   

6.
秋子 《今日南国》2007,(10):42-43
有人说,结婚,就意味着两个人一起过日子,就像一根线上拴了两只蚂蚱,谁也别想挣脱出去。对于有些人,与其说有了家就多了一分牵挂,倒不如说有了家就少了一分自由。所以,有的男人说,结婚就相当于进了围城。其实,持这种看法的女人也是有的,只不过因为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以及顾忌到社会对女人的看法而行动得少罢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些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封建王朝采取一些与前朝不同的减轻剥削、缓和矛盾的政治经济措施,有的人称之为“让步政策”;有的人则叫做“反攻倒算”。这个在史学研究中既关系到对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评价,又涉及到对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和历史人物的估量的重大问题,史学界断断续续地争论了十几年,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下面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理解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穷的记忆     
安顿 《社区》2009,(32):59-60
四个朋友在一起闲谈的时候,不知怎么就说到了有关穷的记忆。每个人都讲了一段自己印象中和穷困的生活有关的小故事,就发生在我们都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距离现在大约只有20多年的时间。讲述起来,我们才发现,这些在今天听起来有些可笑也有些感伤的故事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没有淡忘过,好像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7,(2)
每个人都不喜欢心痛,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心痛的时刻,然后,部分人才有了心痛的回忆。心到痛时,你就会知道,凡夫俗子的情感是那样的脆弱;痛到深处,你就会明白,导致自己受伤或失败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变了没有,它和追求盈利最大化目的有没有矛盾等等,涉及到社会主义生产实质性问题,理论工作必须做出回答,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毫无疑问,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自身特定的生产目的,为了个性的比较,往往需要先对人类社会共有的生产实质进行科学的抽象。 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目的首先都是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必然面临生活的第一需要,即食物、衣服、住房、行路等基本  相似文献   

12.
前人对《红楼梦》时序“矛盾”的看法并没有系统,而是散见于各人的评点、论述之中,归纳起来,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从清人开始,几乎一致认为时序“矛盾”是作者疏忽、失误而造成的;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研究,研究者将之看成是成书过程中修改、增删未尽的结果。这两个阶段实际也代表了两种研究类型,但不论哪一种,都可归结为“无意”说,而“有意”说还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 这几年来我国对现代西方文学的介绍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极左思潮盛行时期,对于各种流派可以说知道得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几顶帽子一扣,几乎都否定了。目前情况已和过去不同,但是还得努力做下去。无容置疑,现代西方文学中,这一流派那一流派,名字很响亮,有些作家也颇负盛名,但在思想性方面,不够健康的不止一二个人。英美如此,法国亦是这样。法国的进步文学为世界所知的,一向很多,难道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就后继无人了不可能。问题在于有些人热衷于什么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等等,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作品。湖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廖星桥所译的《卡特琳》,  相似文献   

14.
《今日南国》2008,(2):27-30
送走了2007年,又到了该盘点的时刻. 这一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来自股市;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另一张身份证:股东卡;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色盲--他们总分得清上涨的红线和下跌的绿线.最能让他们内心躁动的,当然是"涨停"与"跌停".股市里的奇迹,有如大海里的潮涨潮落,既可以把大小船只推上浪尖,也可以使其倾覆于瞬息之间.  相似文献   

15.
怎样采访到更多的东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变无意为“有意”。事物的发展和存在是很复杂的。有些事物突出明显,易于发现,有些事物处在萌芽状态,不易看见;有些事物单一特殊,便于捕捉,有些事情却鱼目混珠,难以辨认;有些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一致,容易看透,有些事物露在外的是假象,容易使人迷糊、上当,等等。怎样才能在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准问题?这就要靠我们在无意去抓的事物中,做到  相似文献   

16.
雪小禅 《可乐》2008,(2):30-30
我有个初中同学,没有考上高中,16岁就出去闯荡了。一直以来,我从心里有些蔑视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偶然一次同学聚会,让我改变对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有无数爱情故事,却几乎没有一个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曹雪芹以巨大的热情和心血创造了宝黛两人一段美丽的情缘,却又亲自宣判这爱情的死亡:他把林黛玉送给了死神,又把贾宝玉送出红尘当了和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习惯于常规思维的人因此很难接受宝黛爱情不得善终的结局,在扼腕之余只能求助于脸谱化手段,把一顶顶荆冠套在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和薛宝钗等人头上,把他们当作破坏宝黛爱情的刽子手,以求得心理的满足、平衡。但这样一来却有悖于作者本意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无疑是两个迷人的人物。仅以那非常人可比的美貌、才气就足够让人倾心,何况他们精神境界又如此清纯脱俗,在糜烂成风,“除了两只石狮子还干净罢了”的贾府,他们就象两枝出污泥而不染的出水芙蓉,尤其在于宝黛之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  相似文献   

18.
健康长寿是人人追求的目标,老年人更加急迫。单是锻炼身体就有漫步、跑步、爬山、游泳、太极拳、秧歌舞、大小球类等等,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宜每个人。选  相似文献   

19.
曲文军 《南都学坛》2002,22(6):51-5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情痴情种”、“天下第一淫人”之称。有人说他是泛爱者 ,有人则说他是专爱者 ,彼此矛盾。指出贾宝玉“性爱体系”的说法 ,并对该体系逐层递进的性爱层次进行界定 ,这将使得人们在“泛爱”与“专爱”的矛盾面前 ,不再显得尴尬 ,对作者的创作动机也会有深入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试论花袭人     
花袭人对《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她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更主要的是她和贾宝玉——这位主人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纠葛。所以,在许多有关评论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这一人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