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心宪 《河北学刊》2007,27(6):131-136
"朗诵诗"概念在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诞生,既特指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称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还作为现代诗学文体论形而上认识的诗学概念等,含义多重。重新梳理抗战诗歌朗诵运动史料,阐释有关"朗诵诗"论争中的各种观点,可以观照朱自清"新诗中的新诗"论断的依据及其诗学价值,并明确"朗诵诗"文体形式"诗的语言"建行所体现的诗学本质。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与戏剧艺术的现代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计算机与戏剧相互渗透过程中出现的两种重要现象 ,即运用戏剧模式开发电脑软件 ,利用电脑软件发展数码戏剧 ,以此为基础 ,探讨当前戏剧观念所面临的推陈出新问题。可见当代信息科技既对传统戏剧提出了挑战 ,又为戏剧的变革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在不断加剧的外部危机和内部压力下,逐步进行自救,然要么因为没有触动传统政治体制,要么因为顽固势力的反对,都很快失败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精神上获得了空前大解放,但此后再次陷入专制与动荡的历史深渊。反思历史,通过执政者与民众的通力合作,推动以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应是正确选择,这也是辛亥革命政治进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分行是现代新诗形式变革的重要成果.在新诗被介绍进入中国一百年之际,梳理新诗的分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新诗的分行与古体诗的"顿"有相似之处,但分行比"顿"形式变化更加丰富.新诗分行的分析可以从怎么分、 分几类,以及分的作用,即标准、 分类及功能等三个方面来讨论.新诗分行的标准是情绪和节奏;分行的类别从手段可分为段内分行和跨句分行,从目的上可分为规律分行和无规律分行;新诗分行的功能可分为构成特定的格式和形成特定的节奏.通过对分行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新诗形式变革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教学反思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它在教师的教育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感等方面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借助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反思意识、掌握反思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6.
7.
在我国当代诗歌界,郭小川是影响较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许多诗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读者欢迎,就在今天仍葆有艺术青春,对读者起着鼓舞和教育作用。他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建国以来我国新诗发展的轨迹。因此,很好地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对于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色情与艺术本质差异的美学反思,既有利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根本区别,解开审美之谜,更可在比较视域下深刻理解艺术的本质及创造的真谛.艺术存在之根就在其“形式”,艺术家就是“形式”的发现者、创造者和展示者,审美所“审”者就首先是世界的“形式”,“影响的焦虑”其实就是“形式的焦虑”.因此,“审美之难”即为“形式之难”,这“难”来自于主体的自然性和对象的当下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闹鬼的房子>集中表现出凌空飘逸的人物形态美、写意风格的朦胧美、诗化创作的抽象美及其意识流写作的奇幻美.在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下,伍尔夫又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在诗歌的意象中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感受,认知自我存在的方式;在意识流的写作空间里寻求和感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上,<闹鬼的房子>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又呈现了深刻的主题,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以左翼戏剧为主体的30年代话剧被认为是与民族戏曲尖锐对立的.左翼戏剧曾将“促成旧剧及早崩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但是,在当时左翼民众戏剧不能走向大众的困境中,在梅兰芳访苏演出赢得世界影响的赞誉声中,左翼戏剧家对戏曲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索.话剧走向“旧形式”,便成为30年代左翼民众戏剧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1.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03,16(6):40-42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是该门艺术的基本功。其中,"做"、"打"均与武术有着直接关系,"武戏"的形成更是离不开武术。传统戏曲的早期形态——傩舞、百戏均受到武术的影响。由唐代至明朝,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也借鉴了武术的格斗技法。由于传统戏曲在表情达意上的直观性,使之不仅能天然地吸纳武术动作,而且还能补充戏曲表现手法,推动戏剧情节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不仅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传统哲学,也指向了逻辑。应当如何看待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逻辑形式”是一个基本概念,澄清这个概念对于确定人们应当如何看待逻辑以及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逻辑形式是思想的形式,而“逻辑形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逻辑来说不是必需的。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应当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军非对称作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得当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出现重要的新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压低战争强度,增加技术比重,利用空中优势,从争取战场优势发展为直接威逼战略重心,从夺取战争主动权发展为争取全面控制战争,以军事高压加速政治解决的进程,以高投入换取对方的高代价等,这些理论和特点对中国传统战略和中国安全提挑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戏曲传承与创新问题,目前业界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如过分强调模仿,缺乏逻辑思维;惧怕引进新元素,反对创新努力;漠视观众需求,违背艺术规律。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崇古思维、农业思维和江湖思维是戏曲创新面临困境的思想根源。对于戏曲传承与创新,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动态传承祖先文化,辩证看待传承与创新;以开放心态重视观众需求,促进艺术融合;以史为鉴,尊重艺术规律,推动创新;解放思想,以包容心态促进戏曲评论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理性精神觉醒于先秦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显现动力不足。其重要原因是其觉醒过度。从中国理性的觉醒看 ,它走过了与西方———雅典理性觉醒不同道路 ,即审丑觉醒。它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疏离 ,理性意志弱化和消解、信仰匮乏。  相似文献   

17.
“行”的艺术:现代诗形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诗在形式上的核心特征是分行书写,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中国古典诗歌以平仄、押韵、粘对等内容为其基本的形式特征,可以视为一种韵的艺术,对于现代格律诗有较大的影响。而随着现代诗的发展,它作为行的艺术则逐渐显示出与传统诗歌相异的特质。分行本身为现代诗提供了一种天然的诗意空间,并由此产生了现代诗行的独立性以及行与行之间的疏离性;这种疏离效果在诗中运用的差异,有时成为衡量一首诗晦涩与否的标尺。而现代诗跨行技巧的经营,更是对现代诗的节奏、风格以及其联缀性、多义性等内容有深刻的影响。就现代诗的句法而论,由于行的技巧的使用,也使得现代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延续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电影是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介相遇而开启的新的电影可能世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微电影兴起的媒介技术基础;在网络媒介技术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以及“微文化”生活方式,又进而构筑了微电影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以网络媒介为生长基础,微电影在创作、生产、传播、审美欣赏、艺术时空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开始突破传统电影工业模式的限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一系列新特性,不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以对人的实践存在辩证本性自觉理解为基础的辩证法 ,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应当在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的存在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认识 ,揭示认识的辩证法。近代认识论是体系主义认识论 ,它热衷于建构绝对化、终极化的认识论体系。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在反对体系主义认识论时 ,却又走向主张解构一切理论体系的相对主义极端 ,否认知识和规则的确定性、可靠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都以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为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强调认识“贯串着实践”和实践“贯串着理论”的品格 ,在实践交往的基础上揭示了认识主体间的辩证联结 ,克服了局限于语言交流与释义层面理解主体间性的缺陷 ,为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