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颇获好评: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杰作①。“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②。”“是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③。”然而对蒲松龄的思想性格却几乎一致认为:“其道德观念基本上墨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④。”道德观念,属于理性认识,为道德意识现象之一,是支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活动的观念。如善恶观念、义务观念、正义观念、是非观念、荣辱观念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人们归根到底“从他们进行生…  相似文献   

2.
同物质生产相比,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和独有的规律:第一,输神产品按其实质和内容来说,具有观念性的特点与物质生产不同,精神生产是观念形态的生产,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关于意识的生产”(1)。马克思在社会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的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即思想的关系。列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述:“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2)。由此可见,物质关系是基础,是第一性的,而思想关系是物质关…  相似文献   

3.
<正> “意识”和“认识”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辞典以及一些文章中都把这两个概念相混同。比如,1980年1月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的:“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们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定义,除了前后用词上有所不同之外,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是不科学的,它给人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二元构成的意识特质胡潇思想现象是由理性认识及其倾向实践的想象意识有机构成的。“思”与“想”作为思想意识的两个方面,各具自身的精神特质。我国思想家冯友兰先生曾对思想现象明确地进行此类二元分割。他指出:“幻想……可名为想,不可名为思。思与普通所谓想...  相似文献   

5.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始终是摆在首位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纵观孔子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语行事,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方法。一、关于道德信念的培养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道德理想的坚信和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是孔子道德教育的基石。在道德信念的培养方面,孔子的思想方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志于仁”。“仁”是孔…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商品经济意识,有的人便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做生意的意识”,即所谓“生意经”。其实并不然,所谓商品经济意识,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想意识,公民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等。商品经济意识是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必然反映,它反过来又起着维护一定的商品  相似文献   

8.
屈勇 《齐鲁学刊》2007,(2):89-9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对于意识活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从意识内容的构成上探讨意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就教于学术界。一、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决策意识是构成意识活动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对外界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从意识对外界反映的内容来看,由于意识反映  相似文献   

10.
人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创造性主体,面对着两个世界,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实质是一个世界,即统一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在物质世界的不断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物质世界千姿百态,从物质运动形态和职能表现来看,可以分为“自在”的即天然形态的物质和“人为”的即主体化形态的物质。而精神世界由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及其自身的运动特点,内容往往色彩斑斓,并且表现出“自在性”和“自为性”,即自发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和自觉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正是由于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各自内部及彼此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人们才有必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中抽象并把握它们从而对物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与精神文明的范畴作出高度的哲学概括。  相似文献   

11.
常用的哲学教材和一些论著,把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混同在一起,未加明确区分。甚至有这样的论断:“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认为,这种混同是不对的。从静态上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感性认识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一个是人们的物质活动,一个是人们的意识成果;一个是客观范畴的东西,一个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很明显,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另一方面,认识也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即人的理想、道德、意志、性格、情绪等;二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活力,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精神,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国家、民族、企业都是人类聚集生活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人类群体,受其各自客观条件的制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实践论》的学习仅就大庆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大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以及坚持大庆精神的普遍意义,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大庆的社会实践形成大庆精神社会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凝聚升华而形成精神。大庆精神,就是大庆人在特定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条件下,在大庆勘探、开发、建设的广泛  相似文献   

13.
胡适曾多次表示他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来表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体验与看法.胡适喜欢“中国文艺复兴”这个题目的起因来自《新潮》的英文刊名,而它的历史根据主要有三: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诞生是对古代白话文学传统的“有意识”的复兴,这与欧洲文艺复兴类同;中西两个文艺复兴运动,都体现了“一种对人类解放要求”,反映了个体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中国人的思想或人性的解放,所凭借的强大精神武器应是“赛先生”即科学精神或科学人生观,与“德先生”即德莫克拉西或人文主义所结成的坚固思想同盟.胡适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贡献是独特的,是不可取代的,然而他对其历史局限认识不清又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4.
杜秀娟  李玢 《理论界》2002,(6):11-12
2000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我党首次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国际与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四个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对人们经济思想的影响,如物质利益观念、生产力观念、所有制观念、分配观念、消费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对人们政治思想的影响,如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等;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如道德认知、道德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文学,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界定。如果从文学与人类这种特定的生命形态着眼,可以说它是具有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体对生命体验的自由宣泄。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表现于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虽然三者既受人类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局限,也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为民族、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所制约。而一切民族文化中制约创造主体的最深层的因素是生命意识。因为生命问题是个终古常存而又终古常新的问题。它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或显或隐地占据着人类思维的中心;因而生命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或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质。文学艺术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理性认识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领域,其发生、发展自然同人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例如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是来自人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思想史上,思想理论家们竞相探寻“自由之谜”。有人从法律的角度来界说自由,将自由解释为做法律所许可的事情(如孟德斯鸠);也有人将自由看作精神的自由,即精神对自身必然性的认识(如黑格尔)。然而,人是社会性的人,从社会发展的属人状况亦即从人的伦理维度来认识人的自由,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关于人的自由问题,马克思有一段至理名言:“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道德建设中,如何解决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仁爱”为中华传统道德第一德,它是对他人的一种同情与关切、爱的感情与义务,其伦理精神本质可包含:(1)“仁者人也”的社会角色意识;(2)“仁者爱人”的他人意识;(3)“忠恕之道”的人己义务意识;(4)“克己复礼”的社会责任意识;(5)“天下为公”的奉献意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仁爱”与为人民服务两者产生的社会历史特点、阶级基础、理论基础都是有差别的,尽管如此,二者还是有共通之处的,这表现在:第一、都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行为原则;第二、都包含整体主义、利他意识的崇高价值取向;第三、两者都强调社会义务、责任意识。两者互相转化结合,既使为人民服务耸立在“仁爱”之深厚的民族传统道德基础之上,又使“仁爱”升华并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现代形态,这将有益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黎明 《理论界》2022,(5):30-36
荀子是先秦时期我国著名的无神论者,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对“天”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天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知行观上,认识到“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荀子对鬼神、卜筮、相人等迷信行为持批判态度。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和分析了有神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同时,由于阶级立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荀子的思想也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这导致他的无神论思想具有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9.
<正> 文艺究竟能不能比生活更高?我想从以下方面作些思考:文艺是否仅只是认识;毛泽东同志是否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文艺作为一种认识来同生活作比较;“更高”是否是认识“更正确”(见刘光裕的文章,载《江淮论坛》1982.2.)的意思。文艺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审美,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反映,是艺术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在文艺家对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理性认识活动在其中具有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的作用,使人们在审美中不只看到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而且通过它获得对生活的广阔理解,达到对对象的深刻把握。由此艺术家才能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性材料概括为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审美活动不成为低级的感性知觉,而是富有深刻认识内容的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从文艺家审美活动的结果——艺术美的创造来看,正是由于理性认识活动的参与,使文艺作品具有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规律的特征,即使作品获得“真”的品格。但是,认识活动在文艺家  相似文献   

20.
詹勇 《船山学刊》2009,(2):70-72
阳明心学是明代中晚期重要的哲学思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美育思想,主要表现在:1.理想人格的追求,2.价值主体性的凸现,3.感性生命的体验。4.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关怀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