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0世纪中国文坛思潮迭起 ,呈现出夸张的显泛化的态势 ,而 1 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则体现着潜隐性特征 ,原因是 2 0世纪中国经过了规模浩大的反传统运动 ,在普遍反传统的文化语境中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导引下 ,极容易形成思潮的泛滥 ,而 1 9世纪中国文人虽然也思维活跃 ,酝酿着各种思潮 ,但大多囿于传统的规范 ,甚至碍于自己的身份 ,往往使运作中的或酝酿中的思潮呈潜隐状态。由于这两个世纪基本上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中国文坛都涌动着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不过 1 9世纪流行的是以古典文化为价值依托的古典现实主义 ,而 2 0世纪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宽泛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文学运动和思潮中 ,2 0世纪中国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积极倡导和重视民间语言在作家文学中的运用。在民间语言的文学价值被发现和重视的历史过程中 ,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民间语言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对促进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学 ,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然而 ,一提起国学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史学、文学、艺术、道德、人生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其实 ,国学中还有另一半同样重要、同样辉煌、同属中国文化精髓的方面 ,就是中国传统科技体系 ,包括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哲学、中国科学思维方法等学科的内容。前一半为人文国学 ,后一半当称“自然国学”。 2 0 0 2年 5月 2 3日 ,本编辑部与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史所联合举行了“自然国学是否能形成体系”的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 ,大家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即为一部分专家发言的内容。我们认为 ,对于人类未来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学者也具有义不容辞的重要的创新使命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蕴涵着创新未来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这成为中国学者思考当代问题特有的思维优势 ,吴文俊先生正是受中国传统数学方法的启示 ,在几何问题的计算化领域做出了举世闻名的杰出贡献。对中国传统科技体系的特色和价值进行讨论 ,不但对我们祖先的创造是一个肯定和纪念 ,而且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黎明、林化君两位教授所著的《2 0世纪中国语文教学》2 0 0 2年 7月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著作是山东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2 0世纪中国语文教学 ,叙述的上下时限确定在 1 90 1 -2 0 0 0年间 ,根据叙述需要略有前伸或后延。本著作对整个2 0世纪中国语文教学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同时对 2 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学作了一番展望。这部著作的问世 ,有着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一、这部著作的出版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百年的终结与开始 ,为我们提供了回顾与前瞻的契机。如何更好地总结和回顾 2 0…  相似文献   

5.
哲学反思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思维方式.哲学反思对于艺术活动的意义:引导艺术活动的审美价值流向,彰显艺术活动的意识形态机制,维系艺术活动的民族个性.西方哲学反思传统与中国哲学反思传统存在明显差异,应该互相尊重.在现代化进程中,黑衣壮文化系统的哲学反思守护着山歌艺术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求解——兼论21世纪科技革命的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其关键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官僚政治制度无法提供这场革命所必需的经济、政治条件及文化土壤。任何一场全新意义上科技革命的成功 ,必须得到与之和谐的意识形态的支持才能取得。 2 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 ,必将建立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坐标之上 ,并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竞争内容 ,更新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只能发生在拥有最先进意识形态的国度。  相似文献   

7.
艺术、审美、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统一到生产力的要素人。据《手稿》可证直观、直觉、想象和形式化等"感性"的形象思维,居于思维的纵深,关系到比理性更深的领域,乃艺术审美思维和科技创新思维两类心理活动的共同底蕴,且有认知启示功能,这使得思维突破逻辑推断等而使得直探事物奥秘成为可能;学科细划造成借鉴不足,忽视了个性自由发展与需求,偏执的价值观都有局限所以需融合;应从不同视角挑战科技理性霸权而重视人自身得非理性;研究分析可见,艺术审美思维方式对科技理性呈互补关系、有借鉴价值,所以使两者相融乃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诉求,这将对构建多维的创新平台、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优化生存环境有着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艳花 《南都学坛》2004,24(2):53-54
在“关于‘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中 ,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担负着过重的历史责任 ,在整体上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并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特定的历史条件 ,对作为创作主体的 2 0世纪中国作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却只字未提。这种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外部历史条件的作法给人一种错觉 ,似乎 2 0世纪中国作家是完全无辜的 ,从而回避了对创作主体的反思与批判。实际上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之所以在整体上认识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作为创作主体的中国作家应当负主要责任。在整整一个世纪的精神历程中 ,他们不断地对国民性与自我进行改造 ,但实施这种改造背后的文化心态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尽管他们在作品中采用了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形式甚至是新的观念 ,他们的创作心态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局限之中 ,延续着传统士人的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而其中的科技翻译活动,以其影响之大、成果之多为中国翻译史平添了无数亮点与风景,其间可歌可颂之处,对于现代的科技翻译来讲,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学习意义。探讨清末民初科技翻译的特点对重视科技翻译及相关学术与实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阅读传统经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荧屏与网络普及的今天 ,阅读时间的减少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而传统经典的生命力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中国古典名著在 2 0世纪被推荐、出版、阅读的情况看 ,阅读传统经典在现时代仍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 ,当代中国哲学走出了原先的框架和视野 ,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 :一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 ;三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的转向。哲学界要紧密关注数字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科技革命、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应用哲学以及原有哲学问题在新框架中的新阐释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哲学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战略。这些理论继承了中国民族精神,彰显了传统文化价值、发挥了传统思维和方法,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带有着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自由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一个否定、消极的概念而始终得不到肯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由与礼教文明牢牢的捆绑在一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接触到西方政治文明时,自由才逐渐被当作一种肯定性的精神价值为国人所关注。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经历了被否定--被认可--被呼唤--被误解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国人思维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同步的,即使到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仍需要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其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其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其结果是修补性的。这种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改良态度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迟迟难以实现、举步维艰的根本性障碍。到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思想影响和权威作用下,我国走上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经济体制的转换和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然而,这一变革远未完成。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转换的进程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在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的同时,使生长着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逐渐达到完备和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价值体系。只有尽快建立起现代价值体系,并通过这种价值体系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中国社会的重构才能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在这种社会历史情况下,再也不能只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改良性修补,而必须从根本上总体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重构,使之真正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与创生。本文通过对这一崭新思维范式形态的诠释与解读,认为"和谐"价值旨归是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走向现代、迈向更高文明的直接表现和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解决人类和谐与冲突张力失衡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是一种人类社会最高价值诉求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既有中国传统天下主义与和合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有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现代文明的吸收和“移植”。观察新世纪中国价值观的流变,不仅要对价值观形成与运作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更要站在社会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来思考。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文化冲突造成传统价值观的缺失;体制转轨引起价值导向冲突和价值取向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价值观体系建设必须树立文化生态观,必须关注科技的人文理性,必须保持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概念常常呈现出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这本质上是一种隐喻性特征。以“风骨”为例,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创作和批评中的言意关系两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这一特质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