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萍 《学术研究》2000,(8):122-126
明清描写家庭兴衰的长篇章回小说有六部《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歧路灯》、《蜃楼志》。这一系列的作品分三个创作阶段明朝中后期作品,比较均衡地描写家庭上升期的盛况与家庭衰落时的衰败荒凉;明清之际和清前期作品,略述发家过程,详写衰亡过程;清中期作品,详写家庭走向衰亡的过程以及衰亡原因。从作品结构上可以分为昔日繁盛永不再来与绝处逢生两大类。这一题材的流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小说作家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2.
一自“五四”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就成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时期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极少,也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时代风貌。至三十年代,这种文艺创作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变: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剧增,思想内容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在新文艺创作领域,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历史现象。 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创作的活跃景象,在一九二八年以后的革命文艺刊物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太阳月刊》(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七月)共出版七期,发表作品五十篇,写工人的占十九篇;《新流月报》(一九二九年三月至十二月)共出版四期,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五篇;《拓荒者》(一九三○年一月至五月)共出版五期,发表作品五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三十七篇。这种创作现象,在某些进步文艺刊物上也有一定的反映。象《文学》的第一期上,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精神内核是忏悔意识。《风筝》的忏悔意识蕴含着四个不同意义的精神层面 :一、对具体人和事的忏悔 ;二、精神家园破坏者的忏悔 ;三、历史“中间物”的忏悔 ;四、对负面人性的忏悔。《风筝》所流露出的忏悔意识具有普遍人性的意味 ,因而也是鲁迅创作超越自我的一个精神基点  相似文献   

4.
苏琼 《江苏社会科学》2000,9(3):181-186
由潘金莲的形象和故事出发,在对欧阳予倩和魏明伦写潘金莲的两部剧作进行文本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从女性视角来看,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体现了“五四”时期人们对以妇女解放、爱情自由为代表的个性解放的追求;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规避了两性间的矛盾,借助非情节叙述赞美的实际上是“为女流作主的法典”.因而,就作品所具有的女性意识而言,创作于八十年代的魏剧反而不及写于二十年代的欧剧.  相似文献   

5.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对农民起义是歌颂还是反对,关系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说它歌颂农民起义固然可以找到例证,说它反对农民起义也同样可以找到论据;尤其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描写,观点不尽相符;《水浒》的客观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作者的主观愿望。作者所极力颂扬的“忠义双全”的宋江形象,人民并不推崇,倒是作者有所非议  相似文献   

6.
从莫言先生作品创作风格上来看,极为重视作品所能够呈现出的表达意义,曾在农村居住20多年,深知农村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习惯性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各类型人物的人性;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意识主流小说载体以及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幻觉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风格。其中“魔幻性”是莫言先生作品鲜明特征,不受形式拘束的叙事艺术风格,自幼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使得个人创作手法极具梦幻色彩。基于此,通过分析莫言《生死疲劳》,探究作品中所讲述的寓言故事,以魔幻性的民间叙事视角描写现实,真正了解《生死疲劳》本体意义,进而切实感受中国农村社会充满苦难变迁历程以及中国农民顽强、乐观面对生活困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汪锡鹏因长篇小说《结局》而成名,却因《记耶稣家庭》的"不合时宜"而沉寂一生。其代表作《结局》在文本的时代性、章芷芳形象的典型性和女同性恋心理描写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艺术价值。后《结局》时期的创作多属消费性创作,虽是就《结局》所涉及的问题和因子的继续深掘,但时代意识已淡薄,对底层女性艰难的生存现状的书写亦较平,刻画战争境遇下创伤者的命运的作品,虽在局部上有所新拓,但终淹没于寻常的文学史叙述中。  相似文献   

8.
陈梦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8-124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为非洲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素有"非洲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在戏剧创作上时常以莎士比亚为师,推出了《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磨难》《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巴阿布国王》等一系列颇具莎士比亚艺术风格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五幕结构、五步韵律等结构特点,而且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死亡描写、预言描写、狂欢仪式、丑角编排、内心独白、词汇表达等创作技巧.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体现,也反映了索因卡融会贯通和开辟创新的戏剧才能.  相似文献   

9.
俯瞰丁玲作品,可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情感历程大致有五个阶段,走过了一个“S”型的路程:早期创作满含着孤独倔强与幻灭痛苦的“叛逆的绝叫”;左联初期创作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蓬勃向上的精神;《意外集》①急转直下,流露出冰凉的心境与哀怨的情怀;抗战初期创作则峰...  相似文献   

10.
纵观肖红的散文创作,可以说,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这段时间的创作最能代表其散文创作的成就,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肖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形成了其散文创作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第一、注重细节描写。肖红散文描写以观察——捕捉——描绘三个环节的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