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智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4):77-80
路遥浓烈的恋土情结,使他笔下的人物所表现出的土地意识和爱情理想深厚而富有诗意,并且借此升华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形成其小说史诗般的审美风范。但是,对土地的过分钟爱,也使他对土地及生活于其上的人物缺乏一种峻切的审视,反映出“农民式”的乡土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王永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94-97
路遥作品中,塑造了一些贤妻良母式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无私奉献,是符合男权观念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的审视下,这些贤妻良母过的却是丧失了自我与个性的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似文献
3.
4.
陈建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50-53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的感性画面,写出了这个现代都市的文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并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6.
王灵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2-74
从 19世纪初开始 ,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德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 ,屠格涅夫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 ,在作品中以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众多德国人形象 ,并在对其评价的同时 ,通过这面活生生的镜子 ,描绘了 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79-84
路遥的生命充满了苦难 ,路遥的创作是其生命的写照与结晶。路遥的生命历程与创作过程均表现为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目前 ,我们的文学仍需要现实主义精神 ,我们的生活仍需要这样为人民大众而写作的作家 ,路遥的名字与作品将会永生。 相似文献
8.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2-47
路遥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史诗风格,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自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书写了他真切的内心体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路遥一直关注的城乡交叉地带题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缩影,传达出作者对现代以来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二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发展变革的焦虑,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路遥受五四以来文学大众化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为底层代言的使命感,他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全面展示了他们艰难曲折的生活,成为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的先声和典范。 相似文献
9.
詹歆睿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54-57
路遥创造了"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特色,其作品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带给读者温暖和鼓励,爱情描写真切朴实,路遥的小说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变迁,加上自我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大众媒体的充分运用,使得路遥以为数不多的并不完美的作品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 相似文献
10.
用最慢的速度,获得最多的土地。上帝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来访者。这一天,来了3个人,他们和多数来访者一样,希望上帝能赐给他们财富。“你想要什么?”上帝问第一个人。“土地,我想要一大片土地,生生世世、永永远远都用不完。”他回答道。来的路上,他就想好了,黄金和钻石价值连城,但遇到灾荒就一文不值,货 相似文献
11.
12.
刘昉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2-24
《中国人》是"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也是其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林语堂先生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后又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洗礼。在此书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借此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以使西方人能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王鑫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0-43
当前,路遥研究曰益走向一个狭窄的意义空间,重新反思路遥的创作,直陈路遥创作中的缺陷,对还原一个真实 的立体的路遥,继而深化路遥研究的内涵,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连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86-92,101
为探究路遥的道德追求,以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城乡交叉地带个人奋斗者为切入点,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分析认为,作家之所以力图综合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长处,建立一种基于人情与人性的以"善"为最终旨归的完美道德;这与作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关;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下价值的多元选择,路遥的道德追求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但是其严肃的创作态度、执着的精神追求以及作品所洋溢的道德力量和诗性气质是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路遥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歆睿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37-40
路遥的编辑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山花时期"是1971年至1973年,路遥编辑诗集《延安山花》和文学报纸《山花》,它们都产生于文革期间文艺创作非常活跃的延川县;"延河时期"是1976年至1982年,路遥因文学才华的出众被分配至《延河》文学月刊担任小说编辑。1982年路遥成为专业作家。路遥的编辑工作与文学创作互相促进,使路遥成长为全国知名作家。 相似文献
16.
路遥前辈是真正用土地和劳动,为陕北的平凡者而深情歌唱的第一人。本文主要论及路遥先生在陕北的特殊地位;路遥生平及其创作成果;分析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简评《平凡的世界》并非《人生》之继续;综述路遥创作思想倾向以及路遥先生对我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与意义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路遥文学资源中最重要的遗产可能是其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其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他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上面.路遥从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其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和追求.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 相似文献
18.
路遥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学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揭示出路遥创作中"乡土情结"的深层精神意蕴:童年心灵的巨大乡土意识投影;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和理想;对土地与人的艺术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开篇,也是近来热播的同名电视剧中作家路遥的原声再现.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为了生存,在路遥7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路遥在父母家的生活,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绝望的爱情之路
路遥后来在自己的小说集序言中回忆说,他在农村长大并读完小学,以后到县城读完高小和初中.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17岁之前没有出过县境:“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20.
闫雪梅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2):59-61
在路遥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投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在所构建的揭示人的自卑及其超越的艺术世界中,始终灌注着一种来自作家心灵和情感深处的盎然情绪和浑然一体的气韵,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种种复杂的矛盾、困惑、搏斗和挣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