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凤泉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3):17-20
儒家"中庸"思想标举社会和谐,认为"尽人性而致中和"是实现中庸的途径.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造成了对人性的严重戕害.今天,我们汲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由得道而得真知,从而超越异化,实现人性本真的回归。在庄子的求真思想中蕴含着真性合理的人性论内涵。庄子呼吁人类真性回归,目的在于改造现实社会,主张以真性个体去打造一个舒宁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3.
董慧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2(3):148-154
社会活力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力因素,也是人类社会保持更新进取的原动力。代表着一种能量的释放,社会活力孕育于“动”之中,动是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动则必有活力,有活力则必动。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社会活力应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力因素,也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活力的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有着对异化与社会活力关系的详尽论述。在那里,马克思从人性、环境、道德及情感四个方面仔细分析了社会活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从分析弗莱的代表性著作《批评的解剖》入手,指出弗莱思想中的二重性,也即“神话性”和“社会性”,并且集中探讨了三个方面:(l)弗莱思想中不断出现的“关怀的神话”;(2)弗莱的社会批评及社会责任感;(3)弗莱思想遗产中的积极方面。作者认为,弗莱的遗产不仅体现在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而且更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哲学家或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李武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5):117-124
社会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可分为唤起、重构、固化和刻写四个阶段。时空属性是社会记忆的基本属性之一,伴随社会记忆产生、转换和消失的整个过程;不同的时空秩序决定了社会记忆的不同存在方式。社会记忆的政治之维包含两个内核:(1)社会记忆是一种话语权,这是社会记忆的静态内核;(2)社会记忆表现为一种权力博弈过程,这是社会记忆的动态内核。在政治哲学语境下,社会记忆的实质就是记忆的不同权力主体通过对话语的掌控在整个政治社会领域中的博弈;它不仅促进了社会从理念到事实本身的变迁,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董高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7)
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以哲学的视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进行考察,从人性异化的基础得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结论,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就弗洛姆对人性、社会以及健全社会与人三方面的思考进行简述,以期对中国当下的社会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8.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根植于人性之中,主要表现为人的生态品质,凸显社会生态人的生态之维,有助于缓解和消除人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 相似文献
9.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 ,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 ,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 ,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 ,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 ,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 ,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 ;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 ,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显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1):1-8
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 ,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结构 ,因而人的相互关系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总体结构的层次性 ,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 ,一种是包括生产力结构的社会总体结构 ,即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另一种是在生产力结构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识的社会总体结构 ,它包括基础性结构和建构性结构两个层次。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发展 ,都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 ,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选择和建构 ,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就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构成互为动力的关系。它们既互为创造者 ,又互为创造物。所以 ,“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认为 ,社会结构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的 ;社会结构的选择和建构 ,不仅是为了人 ,而且是由人所创造 ,由人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11.
王南湜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以实现对现实社会生活科学的总体性把握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的兴趣,引起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本文系统、扼要地剖析了社会哲学的对象、社会哲学兴起的历史根据、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的可能性这三个涉及此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问题,以期推动方兴未艾的中国社会哲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徐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6):54-57
文章旨在了解服刑人员的人性观,为矫治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是以<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Wrightsman,1974)为主要的调查工具,对200名进监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进行人性的哲学的调查,并以8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结果表明:服刑人员在愤世嫉俗因子上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在值得信任因子上,犯故意杀人罪、财产罪和盗窃罪的服刑人员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服刑人员与大学生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文章得出如下结论:服刑人员对他人的行为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偏激、非理性;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盲目信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30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近代哲学拘泥于意识内在性这个哲学存在论原则,并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答,从而实现了哲学存在论上的变革。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彰显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自律,而且还使人筹划自己生存意义的可能落于现实。 相似文献
14.
张晓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468-470
主要根据葛兰西《狱中札记》这部著作,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归纳整理为三方面内容:实践一元论、物质观和人性观,该思想值得肯定的地方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综合与超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从实践出发理解物质,局限性包括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和排斥、具有主观主义倾向的实在观与夸大意志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砺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文章旨在了解服刑人员的人性观,为矫治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是以《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Wrightsman,1974)为主要的调查工具,对200名进监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进行人性的哲学的调查,并以80名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结果表明:服刑人员在愤世嫉俗因子上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在值得信任因子上,犯故意杀人罪、财产罪和盗窃罪的服刑人员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服刑人员与大学生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文章得出如下结论:服刑人员对他人的行为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偏激、非理性;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盲目信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月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85-88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与制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社会公正与制度是实现人类社会文明、有序、发展的两种手段,因此它们在义理上相通。社会公正本身就包括形式公正即制度的因素;制度也离不开公正伦理的价值预设和引导。在转型社会中,社会公正的实现日益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制度也确实给了社会公正具体的、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契约为中轴重构有关关系、结构与功能,实现社会利益和资源的合法配置,再现权利主体 的平等、自主,在新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社会主义为“社会契约论”走 向现实化创造了全面的和深厚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9.
孙书行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6
社会结构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有必要从社会学范畴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本文采用哲学结构分析法,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观,提出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辩证性质,强调应从哲学高度认识社会全貌和发展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本文立足于存在论的视界,分析评价了斯诺的“两种文化”观,考察了两种文化分裂的历史根源,阐明了两种文化的人性统一。文章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根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近代科学的自然观,割裂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关联,从而导致现代工业文明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悖论境地。斯诺“两种文化”观的意义,正在于他揭示了这种历史的真实。要从根本上弥合两种分裂的文化,就必须使科学回归于生活世界,建立起文化与人性的整体性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