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许渊冲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文章分析研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明清传奇的主体由韵文组成,因此,音美是明清传奇文学文本中最直观的特征。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系统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音美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存在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既分析了音美特征在翻译时存在的困难和可能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制定了译者在从事明清传奇的翻译工作时应该遵循的翻译原则,希望为明清传奇的英译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委艳 《东方论坛》2014,(1):111-115
文学理论教学的"文本—理论"模式为当前文学理论教学提供了一种参考。立足文本,让丰富的文学现象为理论的生产提供支持,在还原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源生性逻辑中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理论创新能力,创造自由、包容、开放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4.
音美是诗歌审美效应的重要追求。关于音美在翻译中的取舍和翻译策略问题也一直众说纷纭。 以文本类型学为基础来探讨音美翻译策略,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知网2009—2021年间余华作品英译研究主要文献为数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余华作品英译研究知识图谱并梳理该领域的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趋势。余华作品英译已有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征:数量呈上升趋势;文本研究热点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英语小说语料库、关联-顺应理论、翻译伦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文本外因素研究热点视角为译者主体性、认知识解、译者惯习;前沿视角为《第七天》、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生态翻译学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本文系统搜集了1978—2020年公开发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文本,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方法,首先从发文时间、政策主题两方面归纳政策总体发展趋势,其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目标人群"匹配视角分析了政策变迁的具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发展经历了"制度创新—政策突破—逐步完善—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其政策目标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政策工具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目标人群"的错配现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它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关系问题、思想关系问题和文本关系问题。国际上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伙伴论"、"二分论"、"同质论"三种答案,但由于缺少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没有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人,有一个叙述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发挥作用,这是叙事作品的文类特征.传统上叙述人往往被等同于作者,建构论意义观确立之后,文学语言本身的建构或读者对文学对象的建构受到重视,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便分离开来.文本内的叙述人不等于文本外的历史作者,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德语叙事批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出现了"小说精神"、"叙述功能"等概念.本文旨在对德语叙事批评中的叙述人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拟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入手,从词汇、叙述策略、修辞三个层面解析《紫色》的文体特征,通过深入探究其文体上的"形合"与内容上的"意合",从而揭示文本形式对主题意义的深化作用;通过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探索沃克在构建女性话语权的独特形式及文体特征对整部作品的美学效果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翻译中,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但译诗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传递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总要有所侧重,有所牺牲,有得有失。本文对唐诗《春晓》四种不同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体现原诗意美、音美、形美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法的侧重点在于目的语读者,而异化法侧重点在于源语作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两者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文中还探讨了在中、英诗歌互译过程中,归化法用于转译双语诗歌中的"意美",异化法用于转译诗歌中的"形美"和"音美"。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欧美文化的强势地位,在翻译我们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时,应采用异化法,以保留我们的文化瑰宝,提高汉语文化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3.
某些意义丰富的电视广告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多重意义的传达,其文本隐含着与梦过程相类似的艺术结构,其传播特点使意义的生成与阐释具有线性流动、累加的特点,采用通常的符号学等方法对这类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不完全适合.如果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运用艺术思维逻辑的规律解析文本中的凝缩、移置等手法,就能分析出文本蕴涵的深层意义并同时揭示出受众理解文本过程的具体逻辑线索.本文以肯德基飞燕虾广告"钓鱼篇"为例,说明了运用艺术思维逻辑分析该类电视广告作品文本,是一种有效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鲁迅小说文本(《呐喊》《彷徨》)为研究对象,用现代语义学方法对其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总结归纳出鲁迅小说形象色彩词语运用的四个主要特色,并揭示了形象色彩词语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功能和价值。形象色彩词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丰富表现和创造性运用,正是鲁迅追求文学语言具备“意美”、“音美”和“形美”等美感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着眼于对原有传统结构施行批判,用一系列解构策略颠覆、否定理性至上的结构中心主义,其思想核心就是"非中心"、"非确定性"。在解构主义作品中,就表现为语意模糊化、文本的拼贴性、主题的"非中心"化等明显"解构"特征。本文以The Making of Ashenden(Excerption)为例,针对其语言、修辞、结构等行文特征,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力图再现解构主义作品的"一种接近生活本身的、真实的美"。  相似文献   

16.
过渡时期的杂志: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一般关注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而对1910年—1920年由恽铁樵和王蕴章主编的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很少有人提及。对1910年—1920年《小说月报》性质的定位,直接牵涉到我们对这份杂志在新文学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仅仅因为恽铁樵和王蕴章涉嫌"鸳鸯蝴蝶派",就将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以"鸳鸯蝴蝶派"来界定和对待是太失偏颇的。从此期间《小说月报》所处的时代、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所刊载的作品的内容以及文体特征来考察,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是新旧文学过渡时期,蕴含着传统向现代过渡因素的过渡性质的文学杂志。  相似文献   

17.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奶娃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追寻为中心线索,运用魔幻、象征、荒诞、传说等诸多叙事技巧,展现了一部黑人寻根的史诗。被称为"美国黑人创作的生命之泉"的黑人音乐爵士乐深刻影响了莫里森的创作,并在这部作品的文本叙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使作品体现出较为深刻的爵士乐特征,如即兴变奏、重复、节奏化等,这些技法都对深化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论是在跨学科之中发育的,是在跨文化之中旅行的。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理论之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与解读,——(德)卡尔·艾梅马歇尔、(荷兰)杜威·佛克马、(法)让-伊夫·塔迪埃、(意大利)翁伯特·埃科这些欧陆学者对洛特曼文学文本理论的诠释、苏珊·范·齐尔、安·舒克曼、特里·伊格尔顿、拉曼·塞尔登这些英美学者对洛特曼文学文本理论的诠释,可谓当代苏联文论之跨文化旅行的一道亮丽风景。洛特曼之文学作品建构于"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的"内外互生"理论,与埃科之"开放的艺术作品"理论,与伊瑟尔之"具有召唤结构的文学文本""具有艺术极与审美极的文学作品"理论,与巴尔特之"由作品走向文本""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理论,与克里斯特瓦的"现象文本"与"基因文本""具有生产性的文本"理论一样,共同参与了当代国外文学文本/文学作品理论的革新,参与了当代"文学"概念的更新与当代文学研究视界的刷新。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中,深入、全面、精确地理解原诗,把握作品基调,攻克原诗难点,了解原诗精华,是成功翻译的第一步;字斟句酌地表达,以求译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形神兼备地准确再现原诗,是以诗译诗追求的目标。根据语义学与语篇学理论,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推敲李白的七律名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英译诗,努力再现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探索成功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