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伯让国奔荆蛮 ,建立句吴 ,传布北方先进文化 ,为人所称颂。《史记》创立“世家”体例 ,《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 ,使太伯事迹之记载更加完善、充实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高大。其中寓含了司马迁对“义”、国家、文化等观念之认识。  相似文献   

2.
说吴族     
研讨吴史、吴文化者大多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这一说法,历来被奉为圭臬。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诸如:按历史时间估算,周  相似文献   

3.
吴国是春秋末年大国之一。按《史记》、《墨子》、《荀子》的说法,吴王阖闾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太伯。《史记》说:太伯、仲雍让国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奔荆蛮,自号旬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世家》)。太伯所奔之荆蛮,原来一般均解释为今之江南吴地。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首难,  相似文献   

4.
太伯仲雍奔吴揭开了吴国历史的序幕,先秦典籍如《穆天子传》、《论语·泰伯》、《楚辞·天问》、《左传》、《国语》等对这件事都肯定不疑,但又都未指明太伯仲雍倒底奔到了什么地方。到了汉代这个问题变得明朗起来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周本纪》:“二人亡如荆蛮。”王充《论衡·遣告》:“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王季”。韩婴《韩诗外传》:“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西汉学者几乎都认为太  相似文献   

5.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6.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7.
太伯让王是在审视客观形势后所作的明知决择,其核心是让贤;季札让王忽视了客观形势的变化,拘泥于守节,其核心是守礼.值得注意的是当吴国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后,季札乃墨守旧礼一味退让,最终引起宗室相残,政权落于贪者.两相比较之下,历史的教训是:太伯让贤,让一国而兴两邦;季札让贪,则让一君至二世而亡.同时在让王的行动中,太伯所表现的进退由己,所独具的"让贤、开拓、勤奋、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吴文化发祥时期的精髓,在吴地人民中得到留传和宏扬.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史学界对吴国建立的疑义分别作了论证:(1)关于<史记·吴世家>的记载无古籍的依据一说,历举本证、他证十余条确凿的史料,证实<吴世家>所记,是持之有故的,是可信的.(2)太伯的先世,即古公的迁徙周原,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所得,都有力地证明今周原存在先周文化,周太王由邪迁至岐下是无可置疑的.(3)南吴和北虞的关系.周章和虞仲同时受封,一封在夷蛮之吴,一封于周之北故夏虞.各不相干,也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吴太伯作为《史记》三十世家之首,旨在弘扬太伯、季札的让国精神,以天下为公的社会道德理想之光照亮历史。传记中关于吴国后期骤兴骤亡的历史记载,为后代提供了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者在叙事方面方面也颇具匠心。  相似文献   

10.
厕联是一种独特的楹联,古代社会就有书写厕联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厕联以城市公厕为载体,成为公厕重要的文化景观。临汾市公厕景观叙事主要包括外观叙事、雕塑叙事与楹联叙事三种,其中楹联叙事是彰显公厕文化的重要内容。厕联承载着楹联文化传统,叙说着卫生文明观念、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文明建设等内容。厕联既为城市建设增添了文化元素,构建了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楹联非遗活力的唤醒、楹联文化的展示、楹联习俗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1.
泰伯是中国吴文化的鼻祖。自3200多年前泰伯从中原来到江南把中原文化与江南民俗融合而开创“勾吴文化”开始,吴文化的发展就处处渗透着泰伯的深刻影响。因此,文章认为,无锡要建设吴文化名城就必须要打好泰伯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太伯奔吴”作为传说 ,充满礼让精神 ,洋溢着民族亲和的气氛 ,我们应倡扬其精神意蕴 ,发挥其生动的教育作用。但无论在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还是文字解释上 ,均存在诸多疑点。从史学求真求实的本质出发 ,应澄清史实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漫谈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在诗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的特点。对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直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往往在人际关系当中凸现出来.通过对胡风与茅盾、舒芜、周扬在不同历史阶段关系的考察,显现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胡风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气候.  相似文献   

16.
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值得关注的一类特殊现象,它是指神灵在纳入国家祀典后,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现象。江南民间对泰伯的祭祀和崇拜,最初只是最单纯的先祖崇拜,与泰伯本人的德行无关。泰伯在民间作为道德典范的神灵形象,主要是在明以后的民间信仰中,经过了儒家化的改造实现的。地方官府和地方士人是这一改造的推动力量,而地方士人又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有姓名可考并有贬地记载的贬官共2828人次。从其分布时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而列前九位者依次为宪宗、文宗、玄宗、宣宗、懿宗、德宗、武后、代宗、高宗诸朝。从其分布地域看,南方是唐王朝流贬官员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西、东道和山南东道因荒远偏僻,更成了处置贬官的首选之地,就中岭南道、江南西道所辖39州共有贬官721人次,占唐五代贬官总数的25.5%,故最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而形成的。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实验的方法对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者掌握“易五码”查字法的可能性和实际学习效果进行测试。以奥地利各高校不同专业未学习过汉语的学生为主要实验对象,分别对汉字字形特征的学习和使用“易五码”查字法的查字效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将汉字作为图形,通过对外形和内构特征的学习,可以使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易五码”查字法,以及“识”“别”汉字的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的华夷之辨与华夏正统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夷之辨和华夏正统之争,实际是华夷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和融汇.以周族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崛起后,华夏种族优越论和华夏正统论也由此而产生.华夏诸侯对四夷的摈斥,秦楚吴越对华夏正统的进取,构成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完成了华夏文化中心向秦汉汉族文化中心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