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尹,商初大臣,世称贤相。《孟子·万章》有言:“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这里所说的伊尹为官前曾经躬耕过的“有莘之野”究竟在何处,今人颇有争议,殊难定论。笔者根据有关史料,作以下初步分析推论。现将拙见从三个方面略作陈  相似文献   

2.
关于伊尹问题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尹是我国商朝具有弘毅之器的开国贤相。几千年来,人们对伊尹的名号、出身、如何就汤就桀等问题,争说不一。本文对此,试加考析。 一、名号问题 伊尹确有其人。“伊尹”二字,在甲骨文中屡见不鲜。有称伊尹为“黄尹”的,郭沫若释称“黄尹”即“阿衡伊尹”之意;有称“寅尹”的,古读“寅”亦如“伊”;有称“伊(?)”或单称“伊”的。据《甲骨文编》卷八·一第三四○页记载:“甲五六四伊尹,甲七四  相似文献   

3.
关于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陈奇猷先生曾作文考证,结论是:“伊尹姓‘伊尹’,氏‘小臣’,亦作‘小子’,名‘挚’,出身为媵臣,掌庖宰之事,后为汤相,官称为阿衡”。(文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我认为上述结论除了“名挚”二字尚可商讨外,都是错误的,今作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4.
古莘国推考     
中国古史上著名的莘方国,又称有辛氏,为夏王室后裔。其族名若国名起于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符号为名号的日名制度,本写作"辛","莘"为晚起的用字。古莘族大约还在夏初已受封建国于渭水流域,后来其主支渐次东迁,至夏商之际复建国于今豫东鲁西,成为从属于商王朝的大方国。古莘国的史事到商代渐可考,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中有商代前期莘人联合邳人、蓝夷等反叛的记录,《诗经》中也有商代晚期莘人与周人联姻的记载。东迁后的莘族逐渐夷化,至商周之际灭国,其国族被迁徙于今之莘县。夏商之际辅佐商汤灭夏的头号功臣伊尹,从甲骨文的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本出于商族,或为商族外戚。由于他曾服事于莘族,因此他不仅是商代政治家,同时也是古莘国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中有关商汤、伊尹的记载多与《墨子》《吕氏春秋》中有关记载相合。《墨子》与《吕氏春秋》关于商汤、伊尹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合之处。清华简、《墨子》《吕氏春秋》,它们在称述商汤、伊尹等明君贤臣时应该有相同的原始材料作为依据,这些原始材料可能就是《商书》一类的史书祖本,而清华简《尹至》《尹诰》可能就是其中的两篇。墨子曾献书楚惠王,其所献的书当中应该有被称之为"先王之书"的史书祖本。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殷高宗问于三寿》表现出了墨家思想的某些特点,这些思想特点当与战国时期楚国的墨者有关,大抵是楚国墨者"说书"之作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伊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其突出的个人素质表现在精于至味之理、精通耕作之道、创制治病汤液几方面,即懂得如何吃饭、种地和治病。这正是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治理内政极其关键的因素,只有这三件事做得好,才可能完成"祀与戎"等国家大事。如此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勤于思索有关。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虽然是一篇属于“怪力乱神”的文献,但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根据篇中所述的伊尹与夏桀、商汤的关系,分析了古史传说中伊尹去夏朝做间谍的有关情形.  相似文献   

9.
李氏探源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李氏的渊源及其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李氏即古代的理氏,理氏改称李氏的原因系音同字通;李氏并非上古之姓,而是后起之氏,与古代的刑狱之官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以官为氏”,后称氏为姓,其形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李氏渊源于古代东夷族的皋陶部族,系皋陶的后裔。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导致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议论颇多.举其要者,盖有如下四说:第一种意见把夏亡主因归于“天命”,如《尚书·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第二种意见认为夏朝灭亡,主要是自然灾害所致,如《国语·周语》云:“源塞,国必灭.……昔伊洛竭而夏亡”;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叔向语).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一说无需一驳,其余二说显然是把次要原因当作主因了.持第四种意见的人最多,他们把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于某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或谓夏桀暴政(如《左传·宣公十三年》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或谓妹喜作崇(如《史记·外戚列传》云:“而桀之放也末喜.’即是说,夏桀被流放是由于妹喜的缘故);或谓伊尹辅佐成汤(如叔夷钟铭文云:“(?)(?)成唐(成汤),伊少臣(伊尹)惟辅,咸有九有(九州),处禹之绪”.这类观点看似有殊,实际上都是英雄史观的变相反映.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古代史官不仅认为开国立业是英雄人物的功业,而且亡国败事也是由于君臣要人的活动所致.因此,他们不可能认识到社会下层的平民众庶的历史作用,更不可能自觉地予以实录.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家《伊尹说》等七种,班固或注云依托,或虽不注云依托而事实上确为依托。研究者多以辨伪学的视角将相关依托视为伪造,原因则解为借古人以重己说或市名。这些依托情况复杂,不当以后世辨伪学的伪造视之;以借古人以重己说、市名等解释其原因,应持以辩证的态度。将《汉志·艺文志》小说家之依托纳入辨伪学的视野进行考察,也应慎之又慎;班固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及所称依托的辨伪学研究价值,尚需重新界定。讨论《伊尹说》等的依托,有助于了解早期民间社会知识生产的情形、小说家的兴起或其早期发展,及丰富对代言体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2.
商朝宰相伊尹有一篇烹饪专著《本味篇》,被吕不韦收在《吕氏春秋》里: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这篇3500  相似文献   

13.
一《系年》第三章有云:周武王旣克,乃埶(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成(一三)王侎伐商邑,杀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盍(奄)氏,成王伐商盍(盖),杀飞(廉),西(迁)商(一四)盍盖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先  相似文献   

14.
台山市都斛镇莘村地处北峰山下,崖海之滨,滩涂辽阔,是由9条自然村连片而成的大村庄,有1700户5500人,还有旅外华侨乡亲5300人。莘村耕地面积一万多亩,有“广东第一田”誊称。莘村是个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也是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莘村1938年初成立青年  相似文献   

15.
伊尹佐汤伐桀,克夏立商,功不世出,史所盛称.然《孟子》谓其尝“五就汤,五就桀”,《吕氏春秋》、《淮南子》、《鬼谷子》、《史记》诸书,亦皆谓其往来夏、商之间.后人以其去就无常,而不免致疑.柳宗元乃作《伊尹五就桀赞》,谓其“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并谓“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立论新颖,用意深远,足以迈越流俗,思接千载.然而,后人论及此文,多谓“宗元意欲以此自解其从王叔文之罪也”,对于文中所欲凸显之圣人形象与政治理想则多所轻总.因此,笔者拟先考察古籍相关记载,指出柳氏立论依据;进而根据柳氏生平、思想阐发其文主旨;再对后人评语加以分析,辨其是非,作一正确评价,期能藉此彰明柳氏襟抱.  相似文献   

16.
经过本市留学中介机构首次社会化评估,上海莘远国际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人气金奖,诚信和综合实力银奖。莘远公司戴国庆总经理说,莘远公司的发展是与他们留学咨询的社会化服务理念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以一本论的"实体"(entity),对柏拉图将本质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分有"(metechis)说予以无情的批判。其后二千余年,类似的一幕在东方贤哲戴震身上再现了。戴震以其性一本论、理欲一本论、性理一本论,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之性二本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欲不相容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亚氏的功绩在于把柏拉图的理念从天上拉回到地面,戴震则把天理还给每个个体。  相似文献   

18.
文献材料中关于周初“大封建”的主要记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为了研究的方便,兹节录部分原文如下:“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  相似文献   

19.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伊尹是商代元老重臣,其过人的才干,喻示着其身份并非陪嫁奴隶,其出身的隐秘性,说明其可能来自外族。各地伊尹祠墓和伊尹耕莘等诸多遗迹,并不能以后世附会所能简单解释,而是族众分蘖繁衍的结果,都有着历史的根据。各地在伊尹文化的开发建设中,应当克服无序争抢心态,把握好“度”、“位”关系,如河南的伊尹故里,山东曹县的伊尹墓,山东莘县的伊尹躬耕处,积极鼓励就伊尹传说联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伊尹文化品牌,才能有效提升地方文化实力,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