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藩作为晚清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学界对其著述搜集、整理起步较早。在《曾国藩全集》出版后,曾国藩仍有不少佚作被陆续发现,而《学海月刊》中的四篇曾国藩集外文尚未被学界关注。这四篇集外文可为全面研究曾国藩的文学观念、交游状况、学术涉略等提供更为丰富的一手材料,也具有补清史之缺的史料价值,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庞然大物,毛泽东、蒋介石等都曾在或一意义上表达过对他的景仰。不过,历史变迁,曾国藩的面目也随之“黑白”,今天,人们反而觉得莫衷一是;而以往的研究多重于品评其武功、文学、政治、外交诸方面的功过,对整体的曾国藩及其思想体系语焉不详,或一贬了事,更加强了这种模糊。章继光先生著《曾国藩思想简论》是一部对曾氏思想作出比较系统、切实研究的专著,从传统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紧扣曾氏的社会实践,探讨曾国藩,资料翔实,立论严谨,有独到的见地。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5.
蔡锷所编《曾胡治兵语录》中摘录曾国藩治兵语录12类82条,对研究曾国藩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语录与曾国藩的原文却存在诸多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番校勘,探寻其原貌,并加以相应的处理,促使曾国藩和蔡锷的相关研究更为准确与科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不仅深受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也受到不少国外学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美国学者黑尔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评述了其学术观点和研究内容,展示了该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推崇桐城诸老,文学理论师法桐城传统。他继承戴名世“率其自然”的主张,崇尚自然之文。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其雄奇文风被曾氏所张扬。曾国藩作品洋溢豪迈刚健之气,气吞山河之势。他沿袭道统与文统相结合的规则,添加文学经世主张,创建了桐城派一个变种湘乡文派,使桐城古文再度延伸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8.
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颇具借鉴价值。但由于曾国藩的家训是以家书而非专著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这直接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其研究的欠深入。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首先,曾国藩注意教导子弟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圣贤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为了应举,必须讲究方法。其次,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一个人对家人要孝悌,对世人要谦逊。最后,曾国藩注重理家,认为一个家庭要兴旺,家人必须勤劳、节俭、和睦。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一生喜爱读书,学仕兼优,对阅读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和心得。以《曾国藩日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道光十九年至咸丰二年的日记为研究时段,统计其阅读天数和比例,对曾国藩在这一时期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的变化进行探微,发现他的阅读出现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分析其阅读出现曲折反复的原因,总结出...  相似文献   

10.
河北大学历史系成晓军教授的《曾国藩家族》一书,最近已由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对曾氏家族做全面系统论述的学术性专著,内容不仅包括曾国藩的血缘家族、而且还有其儿女亲家.人们都知道,曾国藩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名的家族.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家族人才辈出,不但出现了曾国藩、曾国荃这样的晚清名臣,曾纪泽这样的爱国外交家,而且还出现了曾纪鸿这样的近代数学家,以及曾广琦、曾约农、曾宝荪、曾昭抡、曾昭谲等著名学者.倘若再把其儿女亲家中有名的如贺长龄、刘蓉、郭嵩焘、罗泽南、李元度、吴永等人算上,其影响就更不用说了.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兴旺发达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曾国藩的作用却是绝不可低估的.在曾国藩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把曾国藩放在其家族群体中进行评析,无疑是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在传统文化和家庭氛围影响下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情结,贯穿曾国藩一生的乡土情结为其事业和交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京为官时期对同乡以及家乡的特别关注,折射出曾国藩浓浓的乡土情结。曾国藩在乡土情结的影响下创建了湘军,为其幕府的建立储备了人才,在乡土情结的感召下与同乡建立了深厚友谊,成就了一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拟从狭义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曾国藩与近代西方文化、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曾国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等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说,并以此祈望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源流与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对曾国藩的研究从单一的历史评价,到1995年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到2006年、2009年、2011年召开学术研讨会与举办曾国藩文化旅游节,在促进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曾国藩文献档案是曾国藩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本文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文献档案这一重要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以资文献档案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成晓军教授新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10月出版)一书,对曾国藩幕府进行了系统的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近年出版的众多研究曾国藩的著作中,一部有深度,富有新意,并且颇具特色的学术著作。第一, 曾国藩的幕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称。过去,人们较多地注重曾国藩幕府的盛况,而对这一盛况形成的原因,大多归结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和曾国藩个人权势的隆盛。《曾国藩的幕僚们》则认为:“形成曾幕空前兴盛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曾国藩本人对幕府的知人善用,对幕府的培植和造就。换言之,是…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军事统帅。后世对其军事思想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建军治军思想,对其指挥作战的理论和实践极少涉及。本文从以上制下、居高控远的战略决策,以活济呆、稳慎徐图的战役指挥,以主待客、奇正结合的战术原则,以水辅陆、呼吸相顾的协同思想四个方面,对曾国藩的军事指挥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代湖南世家中文学女性群体规模较大的有郭汪璨、周系舆、左宗棠、李星沅和曾国藩家族。世家女性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作品体裁以诗为主,作品风格随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是她们追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也促进了近代湖南文学的繁荣发展。探讨世家女性的文学创作对研究湖湘地域文化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家族家庭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近代文学和妇女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湖北学人王柏心,志在经世,被林则徐许为"国士",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均曾延请其为幕僚。他一生饱读经史,著述丰富,在文学诗词、水利文献、地方志和时事政论等方面均有传世文献,其经世思想主要浓缩在《枢言》和《续枢言》等施政文章中,体现了湖北学人对"世变"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以曾国藩著述等大量原始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其他相关著作,对曾国藩的读写学习观进行整理归纳和剖析解读发现,其读写学习观不仅全面而深刻,而且对端正当下学习态度、纠正应试作文风气、提高国民阅读与写作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创建湘军,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反动军事活动的分析,概括了曾国藩颇具特色的建军思想和军事战略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与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历史变革的重要学术枢纽。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源流上的特点、湘军幕府在组织上的特点、湘军对近代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的勾勒。相对于曾国藩建军、治军与战略战术这几个传统的研究板块来说,该主题的研究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研究新的"增长点",成为了解读近代中国军事制度变革的历程与基本规律的重要历史命题。但在研究的视角、深度与立意上尚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