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冲破了二元对立,重释忠实,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女性译者的身份出发,强调凸显其主体性,张扬"叛逆"即再创造。然而,为了实现其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的目标,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对译者的"干预",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效果上存在矛盾之处,有些观点也较为激进,因此,现代译者必须持辩证态度对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成就。  相似文献   

2.
性别差异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为性别差异贯穿于传统翻译的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翻译的性别”和“性别中的翻译”两个方面。翻译的性别被定义为女性,为女性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而性别中的翻译主要关于两性译者对于译文不同的贡献,尤其是“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性别差异一直为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性别差异影响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翻译策略选择。此外,性别差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翻译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标准。本文从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对比《飘》中的女性人物的外貌翻译,说明译者的性别身份影响其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4.
翻译史研究     
<正>[主持人语]2013年10月19—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教育部全国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办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两百多位译界同仁,包括中国译协、教育部全国MTI教指委领导、在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专  相似文献   

5.
"不忠的美人"是翻译界流传很广的一句经典,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忠实翻译观。从女性主义及其翻译观入手,通过分析作者与译者、翻译与性别的关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忠实的创造性叛逆,并提出该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利玛窦首创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献的历史,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同时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以他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7.
妇女从事翻译职业,西方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始于清朝末年.女性之所以能进入翻译领域,是因为在西方翻译被视为一种边缘职业,在中国则是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清末女性开始接受西方教育从而推动了女性翻译的开展.女性翻译家在文化交流、政治革命、争取女权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翻译实践中,她们通过各种策略对文本进行干预,修正性别歧视话语.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妇女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方译论中的女性隐喻,要求译者对作者要像妻子对丈夫那样忠诚,实质上忽视了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理论研究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逐渐打破传统理论封闭、静止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等值”、“忠实”等先验性标准和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女性主义理论者在这一潮流中,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范式,动摇和解构传统理论和话语霸权的思维模式及其深层结构,而且在不断改变自身“边缘化”、“他者”地位的同时,积极参与具有多元结构、多种声音的崭新翻译理论的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兴起和繁荣。打破了男性垄断艺术生产的历史传统。中国女性艺术家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中的性别视角引入创作,从艺术形式和观念上不断借鉴和创新,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由于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女性解放问题发生的语境不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针对自身的背景和问题,演绎出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融入了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和媒介手段。这些作品有力地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创作主体的女性通过艺术实践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沉默.并力求建构独立的女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女性诗歌从概念到书写出现能指与所指的偏移,是历史语境变迁的结果.从社会学性别分类的角度对“女性诗歌”进行知识考察,是重新确立女性诗歌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主义”的提炼必须警惕本质主义式的先入为主,并且充分考虑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差异.否则,迁就主义、以诗为证的做法,将使女性诗歌写作及其研究陷入形式主义圈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哲学的立场,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观,提出反省性的思考,以尝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学者,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女性翻译研究学者。然而,学界大多关注男性翻译学者的研究,对女性翻译学者研究较少。本文按照霍姆斯翻译研究结构图的线索,对当代中国女性翻译学者分类论述,试图挖掘其重要翻译理论和学术贡献,以期展现其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很重视翻译史的研究,其独特的描述性眼光和文化研究视野,使翻译史研究摆脱了机械教条式的分期研究模式,把研究者的目光从翻译过程本身投射到与翻译有关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和领域上来。文章从翻译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巴斯奈特翻译史观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的文化视角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得以借鉴女性主义思想,扩大其研究领域,重新审视翻译活动的诸多问题。而生态女性主义的崛起,使得翻译研究在关系论、整体论和多元性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翻译研究将女性视为创造精神与自由精神的化身。女性主义同翻译研究的结合诞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新领域。尽管后现代翻译理论各派别在立论上不尽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作为后现代翻译思潮重要流派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倡导的是一种差异哲学,强调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语境对文本阐释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将带动女性翻译实践的快速发展,引发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自称“中性作家”的须一瓜内心其实翻卷着女性主义的激情。她固然不像女性主义写作者徐坤、张抗抗那样刻意塑造“作女”形象、讲述性别寓言,但于不自觉中,她多方面深度接触并探求着女性主义话题的解答,比如弱势人群中埋藏至深的性别压榨,女性自身在性别牢笼建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瓦解男权文化控制的可能方式等,“在在直逼灵魂”,催人警醒。  相似文献   

17.
作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女权主义”进入了翻译研究领域。女权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对翻译的社会层面进行了剖析,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但是,女权主义的翻译研究又有其固有的弱点,它过分强调主观,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忽略了翻译研究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以,女权主义的翻译研究只有融入学科的整体,才会有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一书融合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后殖民文化研究的立场和解构的、叙事学的方法,将文学解读之中向来被遮蔽住的"性别意识"揭示了出来,细致地梳理出一条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生成史与变迁史,同时也细致分析了文学创作之中有意无意的性别意识在文学形象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