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鑫  王清海 《南都学坛》2002,22(5):66-69
济慈的诗歌理论的宗旨在于极力强调想象的巨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后来的论家无不注意的“消极的才能”之说。其诗歌创作理论的要点就在于能用想象去激情拥抱世间万物,去感受体验、浮想联翩。虽然济慈“命运乖戾”,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所强调的美,不仅限于感性上,而且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痛苦的沉思中。其诗《希腊古瓮颂》是“消极的才能”的完美的注脚,反映了济慈诗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诗作《希腊古瓮颂》中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希腊古瓮这一艺术珍品,发掘其艺术的真和美的光辉。诗中展现出的独特的音乐美、幻觉美、忧郁美及哲理美表达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希腊古瓮颂》是醉狂的酒神与静穆的日神之完美结晶。抒情诗人济慈以颂歌的形式,对尼采式悲剧做了最好的诠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尼采式悲歌,表现了不朽的酒神精神,肯定了生命,肯定了"强力意志",使读者在一种音乐情绪的激励下获得超越恐惧、超越生命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5.
6.
济慈诗歌的艺术性与其独到的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不朽之作《希腊古瓮颂》,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想象力、"客体感受力"及诗作原则方面的美学思想。无疑,这对进一步研究济慈的诗歌艺术及其美学思想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的新批评派从文本的角度分析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而 80年代以来的批评更多地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篇诗作。文本分析和历史主义的研究在济慈诗歌研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但二者是割裂的 ,各有偏颇。事实上 ,诗歌审美在这里生成于诗歌文本与其历史语境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渗透。济慈在作品中表达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静止与运动以及真实与美的互动关系 ,并使这种关系通过读者的开放性阐释得以实现 ,从而表明诗歌审美的魅力在于多种关系及因素的交流与创造性的阐释中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境遇下,老子思想对“消弥人类的占有冲动””缓和人类社会冲突”的“现实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肯定“积极”,否定“消极”的思维定势却依然如故.老子的智慧正是“消极”的智慧.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中,“消极”比"积极" 更为根本.老子哲学所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的“负的方法”与西方哲学的“正的方法”相反相成.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表明:只有“负的方法”与“正的方法”互补,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安德鲁.马维尔的名作《致他羞怯的情人》一诗进行分析,尤其是分析其中男性叙述者对女性形象的攻击,旨在揭示男性叙述者字里行间对女性话语权的限制以及在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被迫所处的沉默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济慈的“逆向接受”的唯美主义出发,对人们在善恶评判标准失衡后重新回归人性主义进行了阐释。当人性缺失的时候,人们始偏离人本身。人类、社会、现实都可以假定、虚构和复制,真、善、美被无情的抛弃。对此,“逆向接受”的唯美主义诗人济慈,沿着人性主义通道找到了“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美丽意境闻名于世.具体而微的形象构思是构造这种美丽意境的内涵,"真与美的统一"原则是这种美丽意境的指导思想.而且,济慈具有独具一格的美学想像与思维,毋庸置疑,"感应"与"反面感受力"是其美学想像与思维的具体体现.济慈诗歌包括两个主流领域,即大自然与爱情,而大自然与爱情又往往相互交织,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美丽意境在济慈的诗篇中俯拾皆是,因而不免引起偏颇之见,以为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其实,他的诗歌不仅字句、景物、描写美,而且具有更深层的精神之美,他始终不忘以美的诗篇为人类谋求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关键词的"沉默"是主人公周雨言生存状态的写照,具体体现在"文革"与改革两个时代.周雨言的出走是疏离和反叛的选择,其根源就在对人的价值的信仰,和人的自觉与自由.如果说周雨言是反抗日常生活的先锋的话,那么以祖母和宁巧仙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则无异于日常生活的恶果.祛除了政治与革命的史诗框架的现实主义的新变,使得冯积岐具有了鲁迅式的彻底与深刻的品质.冯积岐不遗余力地书写世道的艰难和世事的艰辛,展现了人性世界的迷失和废墟,其逃离的反抗和建设方式也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他的一首《秋颂》,展现了一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的关爱。他从多个角度感受自然之美,把自然看做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人的互动的和谐整体。从分析他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指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而在表达意见的人的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独特的传播特质,这个理论的权威性在网络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周雨言的出走是疏离和反叛的选择,其根源就在对人的价值的信仰,就在人的自觉和自由。果说周雨言是反抗日常生活的先锋的话,那么,以祖母和宁巧仙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则无异于日常生活的恶果。祛除了政治与革命的史诗框架的现实主义的新变,使得冯积岐具有了鲁迅式的彻底与深刻的品质。冯积岐不遗余力地书写世道的艰难和世事的艰辛,展现了人性世界的迷失和废墟,其逃离的反抗和建设方式也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精神乐园.可以让欣赏的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创造这样一个精神乐园的人也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种种无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抚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就是这样的一个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