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约翰·厄普代克对《兔子,跑吧》中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人物、场景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趋于一致。因此,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进行原型式解码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对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与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2.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第四部作品,一直以来,该作品都被认为是描写人与命运冲突的一部悲剧小说。本文从圣经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该作品,认为意在描述的是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从故事主线、人物性格及细节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与圣经中扫罗与大卫交往故事的诸多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圣经就是《卡斯特桥市长》的创作原型。  相似文献   

3.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所写的安妮系列小说非常受读者青睐。尤其是其第一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自1908年问世以来,风靡全球,"安妮热"这一文化现象也随之掀起。运用原型批评理论,集中探讨圣经原型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在小说中的体现,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豪威尔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不难找到《圣经》中的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这个圣经原型,它体现了豪威尔斯"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小说。本文以《圣经》中的耶稣作为原型,以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以小说《八月之光》中的人物形象与耶稣形象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为基点,深入挖掘悲剧原型背后人物的人性探索以及对种族主义的批判,揭露其摧残人性的社会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8.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约翰·斯坦贝克在他的<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中成功的运用了<圣经>中的相关原型来渲染气氛.本文以<愤怒的葡萄>为例,揭示<圣经>相关原型在此文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借助自己的假想探讨人性恶这一原型主题。本文通过对《圣经》原型意象、荣格原型理论及作品中相仿的原型人物、原型情境等的分析,认为《蝇王》人性恶主题具有原始性、遗传性、本能性、典型性等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是"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圣经>原型形象.这一形象既保留了最基本的<圣经>叙事单元和人物原型,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带上了现代人的痛苦和反思.这个"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反映了哈代对僵化的宗教道德说教的鞭笞以及对博爱、牺牲等宗教精神的讴歌,具有丰富、深刻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等西方经典的原始场景,作为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所体现的神话原型及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进行分析阐述,使我们对奥尼尔价值观和作品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初不为世人接受,到奠定了英美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呼啸山庄》的理解和解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现在国内对这本小说的批评主要从其主题,写作技巧,文本结构,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方面入手,从原型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却比较少。本文就将运用原型分析的理论讨论《呼啸山庄》的主题原型,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旨在深化对小说中涉及的爱与恨,死与生,自然与文明,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各类人物形象,以揭示这部小说中的基督教理念,帮助读者从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借鉴原型批评理论,通过论证《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与《圣经》中耶稣受难情节的一致性,指出《圣经》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就是"星期五"的原型。从而得出结论,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同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诺思洛普·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以《圣经》中的故事人物、情节和主题原型为参照,对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该作品中表现的忠诚、背叛与救赎的主题,以及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在创作中常常使用原型意象,由于他谙熟圣经,圣经原型频繁出现在其作品中。伊甸园、夏娃、撒旦和智慧果作为圣经中的著名原型,出现在短篇小说《菊花》中。不同于弥尔顿《失乐园》塑造的关于夏娃、亚当和撒旦的史诗,《菊花》中的菊花园有伊甸园的影子,夏娃和撒旦分别以爱丽莎和补锅人体现出来;代表着精神追求,对欣赏菊花美的认可是智慧果的象征。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的非目的论创作观,作者借此谴责现实生活中践踏美、忽视精神生活的现象,对爱丽莎这类独自面对精神追求的人们的孤独境遇深表同情。  相似文献   

18.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祖先》是其代表作之一。文章试图从神话原型理论入手,来探讨《我们的祖先》所隐含的主题原型。通过对小说所体现的二元对立原型、死亡与复活原型、追寻原型的分析和解读,实现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挖掘出小说更深刻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描写妓女的古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它脍炙人口,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仍有认真研究和讨论的必要。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因果报应、始乱终弃、复仇主题和江水意象等四个方面,来审视和探究该文中蕴含的原型模式,以期对时下的小说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