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延胜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61-66
近年出土的木牍资料,为我们揭示了汉代郡、县、乡三级《户口簿》的基本内容。但三例《户口簿》在格式与内容上存在不少差异。《二年西乡户口簿》在记载西乡户、口数量的同时,还记载了大男、小男、大女、小女的人口数。纪庄木牍《户口簿》记载了东阳县及其所辖6个乡的户、口数量。《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集簿》记载了乐浪郡及其所属25县的户数、口数的情况。但纪庄木牍《户口簿》和《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集簿》都没有人员的分类记载。《户口簿》只是上计簿中众多人口数据来源的簿籍之一。 相似文献
2.
2006年公布的纪庄木牍《户口簿》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第一份汉代县级户口统计资料。这份户口资料,对我们认识西汉前期全国的人口数量、各乡的户口数量、八月案比制度,都提供了新的信息,深化了对汉代人口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葛文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0-75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译文》(1953—1958)与《世界文学》(1959—1964、1966)是唯一一份进行外国文学译介的官方期刊。在国内外政治局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以1959年更名为界线,该刊前、后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选取和译介方法不尽相同:《译文》体现出中苏友好"一边倒"、团结一致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学》则体现出亚非拉各民主国家众志成城、反抗"美帝苏修"的时代特征。《译文》与《世界文学》的译介活动坚持"政治标准"为第一要义,是特定时代的特殊文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青川木牍》中的“鲜”字进行了释字的梳理,并对“鲜”训读为“猕”的说法提出疑问,认为“鲜”通假为“散”,表示芟杀草木之义;或者直接将“鲜”读为“杀”字,“鲜草”即典籍中常见的“杀草”一词。 相似文献
5.
罗二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81-85
青川出土的<为田律>,其出土内容仅是这部秦律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南方稻作农业地区的具体情况所制定、并适于巴蜀地区水田的农田规划和稻作农耕的农时月令,在当时这部法律的实施对象主要限于秦的移民. 相似文献
6.
夏先忠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6):35-40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以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为考察对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搜寻所有韵文,从体式、押韵两方面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探讨《太平经》的韵文体例及用韵特征。 相似文献
7.
单蕊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水浒传>中有一类近似于赋体的韵文,我们称之为赋体.它们形式整齐、笔法铺张、声韵和谐,用复调式的方法加强了读者对其描写对象的认识,与散文相辅相成,完成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环境描写以及气氛烘托的内容.另外,在作用上,它们还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增加审美距离、贴近群众喜好等增加小说美感的作用,是<水浒传>韵文系统当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1-95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9.
邓颖琪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16-118
陌生化理论给翻译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杨益宪英译《红楼梦》为例,探讨陌生化手段在翻译文学中的运用,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对象变得陌生,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从而延长审美感知历程。 相似文献
10.
化雅为俗是与化俗为雅相对的一条文学演变发展途径,这一文学演变发展途径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最为明显。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世俗文化的代表们往往以通俗文学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文学,试图从俗文学角度重新定义和建构文学,以巩固其合法性。冯梦龙的《夹竹桃》最具典型性,它展示了通俗文学是如何以其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的《千家诗》的,揭示了化雅为俗在文学演变发展史中的意义:俗文学通过对文学的重新定义和建构,为文学的演变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吴建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89-9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孔子诗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字考释也是研究的一部分。简文整理者对"文"、"唯"和"词"等字的隶定欠妥;对"攻"、""等字则未能作出考释。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字共有19个。这些字的考辨要借助于字形分析和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12.
刘正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22,42
1950年代是现代主义导入与狂飙的年代,也是现代诗运动与论战狂热的年代。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都有引领风潮或推波助澜的功绩。《蓝星周刊》是蓝星诗社第一份机关报,是其最初发声的园地。研究1950年代的诗社、诗刊或文化,遗漏这个重要诗社的发表场域,恐将失之偏颇。《蓝星周刊》不仅在1950年代台湾贫瘠的新诗土地上提供发表园地,提倡抒情与纯正诗艺,也清楚显示蓝星诗人维护新诗的积极态度,更挺身检讨自己创作的缺失,以此勉励诗人们要有反躬自省的精神,以走出当时虚无晦涩与政治干扰的创作气氛。本文以全观的角度,从《蓝星周刊》的发行与编辑、作者与作品、翻译与评论来探究体会当时诗刊出版环境之不易,与诗人理想之坚持,更多的是不同多元声音的发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罗煦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45,60
杜牧的诗歌具体而鲜明地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说,一部《樊川诗集》就是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艺术阐释。具体表现为挚爱亲人、诚信友朋、关爱女性、关心百姓。这种由己及人的大爱对于生活在晚唐的诗人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种大爱成就了杜牧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刘冠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3-17
《诗经》中写水的有60多篇,着重揭示了上古时代以水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构筑了中华先民的生态学,主要内容可分为生态崇拜、生态评估、生态保护、生态和谐、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歌归于沉寂.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诗歌应运而生,打破了诗歌沉寂的局面,网络诗歌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网络诗歌除具有陌生化、口语化的特征外,由于互联网的随意性、互动性、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网络诗歌也具有了低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梁韦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2):18-24
由楚竹书孔子论诗来看,过去人们关于《诗经》的一些争议和疑议可以得到澄清。孔子只按风雅颂来讲授诗的思想内容,而未言及赋比兴,可见赋比兴并非诗之“异体”;关于雅命名之意义的说法中,《毛诗序》讲的合于编诗古义;竹书证明,司马迁关于孔子整理诗的说法是可信的,《毛诗序》与司马迁关于孔子编诗之义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张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130-134
上博简竹书<孔子诗论>是孔子教<诗>的记录,它的整理和出版为研究孔子诗教思想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直接的材料.分析<孔子诗论>的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诗>教思想,了解孔子教<诗>的内容和方法,总结孔子教<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邓亚楠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9
秦观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时代、家庭以及自身人生经历都对秦观接受佛禅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晓佛书,能够自如地将佛典和佛教术语融入诗歌,或是描写禅家的修行方式,又或是化佛理入诗,使其诗歌呈现出别样的
风貌 相似文献
19.
王劲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80-81
<人间词话>的精华"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体现了道家体道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陶渊明的山水诗,阐述了"无我之境"的道家思想内涵,折射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格局和中国文人人格模式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20.
清初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8-96
唐宋诗之争是诗史上的一大论题,也是明清之际诗坛的一个焦点。与别人纠缠于唐宋优劣不同,黄宗羲、钱澄之等人引入"性情"理论来否定唐宋诗之争,希望诗歌的写作能跳出模拟的窠臼,在抒发个人性情的基础上书写世运。在清初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黄宗羲、钱澄之等人的思考与他们曾长期从事抗清复明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