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坛经>中有很多关于六祖慧能超人"法力"及"佛谶"的记载,这使<坛经>的神秘力量增强,吸引信徒力量增大.<坛经>所载六祖非凡"法力"使其身上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有了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佛教"法力"与原始"神话"、"巫术"及古代的"神话小说"、"志怪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谶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奇特现象,"佛谶"在中国渐趋本土化,日渐与中国传统的占卜、占梦、占星、算命、风水舆地等结合起来,使佛教趋向世俗化,由单纯的信仰走向实用.  相似文献   

2.
说"命"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1,(1):102-106
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溯寻"命"字本源意义的生成及向派生意义演变的文化理据是一个重要课题.甲骨文中,"命"、"令"是字形相同,音相近、义相通,甚或有时通用的同源字.但这种通用是仅限于"命令"这一本来意义上的.在其后的引申、派生的道路上"命"和"令"便分道扬镳了.从三条线索描写、阐释"命"字的词义引申和演变的理据与轨迹1.从"命"的名词意义的引申来看.2.从"命"的动词意义的引申来看.3.从"命"和它的同源字"名"的通用中引申出的意义来看.我们依相关性和联想性的逻辑,参照古人的本体观念,人生哲学,揭示"命"一词诸多义项间的派生关系,并以相关的同源字印证之."命"一词的大家族,是古人"天命"的本体观演绎下的"人命"的人生观,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3.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文奥运"与东西方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奥运"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和思考的课题,要想深刻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这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更是如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一届奥运会都应该是各种不同文化相聚,东西文化相得益彰的理想场所;应该是展现文化多样化风采的地方.但事实上,在迄今为止的历届奥运会历史上,只有1964年和1988年的两届奥运会是分别由亚州的日本和韩国举办的,其余可以说都在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5.
韩强 《求是学刊》2003,30(4):45-51
关于"虚拟经济"的讨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我认为作为一门学问,用"模拟经济"比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可能更好一些.模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能动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文字到文化、艺术,以至到经济活动,都是人们模拟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模拟经济在形式上是"虚拟"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它最终受实体经济制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沃勒斯坦对文化概念的两种用途的论述,从"世界体系"理论出发对作为意识形态战场的文化概念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文化问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对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再思考,从整体上考察当代文化,以及关注传播过程中资本全球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在当代中国的碰撞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国现行的法律主要移植于西方,因此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诉讼观念上的反映.应该深入发掘"无讼"观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符合的合理内核,使其能够促进移植法律在中国的适用,以实现法的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8.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孔子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在"文"、"质"原始独立、简单粗糙形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质并举,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然的历史进程.有了人类就有了"文" ,在某种意义上,"文"比"美"等概念更能准确地说明中国人特有的积淀着丰富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春秋时代人们对"文"十分重视.在"文"过分发展时,强调以"质"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