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中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的肯定式通常与普通话的不同,表现为不用"得"而用"了",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也与普通话具有很大差异,不像普通话的能性述补结构的宾语置于整个结构之后,而是插入结构中。通过与普通话中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情况比较,发现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至少有三种。通过历时的追溯,揭示了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乙种类型中的补语"了"经历了一个由动词语法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补语标志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中述补带宾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补结构历来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问题尚无定 论。本文以现代汉语为参照,考察述补(包括传统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带宾结构的述语动词, 补语和宾语在《金瓶梅》中的四种成分序列,及述补带宾结构的否定形式 。研究表明,《金瓶梅》时代,汉语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可 以认为是早期现代汉语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常宁方言中“得”的能性表达主要有助动词和补语标记两种用法.作助动词用时构成“(不)得 V”格式,作补语标记时构成“V(不)得”、“V(不)得O”、“V得OC/VO不C”、“V得/不CO”等格式.“得 V”一般用于疑问句、否定句中,使用范围受限;“V 得(CO)”使用较自由.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出现在“得 V”中,“V 得”中的 V 只由动词充当.“得 V”一般表主观能力和对客观事件能否实现的主观估测;“V 得”既可表主观能力、推测,又可表客观可能和情理许可.二者分工除部分重叠外,处于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4.
语法学界对能性述补结构“V(O)不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V(O)不得中的“得”是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的“得”;2.认为“V(O)不得”和“V得(O)”来源相同,都是由“连动式”到“表示达成、实现的述补结构”,再虚化为能性述补结构。这两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类比,我们认为“V(O)不得”中的“不得”是由否定动作结果的实现再发展到否定动作本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VO1) O2”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因“动宾结构扩大化”所造成,即“O2”这个宾语是从“原型结构”“S-(KO2) V-O1”中的非宾语位置上通过成分移位所致。这种结构的形成还可以通过省略介词“于”或通过动宾结构的自身调节等手段来加以实现。词语的语法性变化、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汉语语序的和谐性要求以及人们认知方式的选择,是这种句法变化的内在动因。一方面,“(VO1) O2”结构产生和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又使得外来语对汉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英语里较为普遍的动宾动词带宾语现象,是汉语“(VO1) O2”结构在日常运用中迅速增多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6.
主谓宾语句     
本文全面分析由主谓词组充任宾语的句子,提出话头概念,排除某些并非主谓宾语句的言语格式。文章重点考察了述语及其与宾语的关系:认为有的动词可以单独作述语,有的动词必须带上其他成分;述语对宾首状语有所限制,对宾语形式有所选择。文章还把主谓宾语句与相关句式加以比较:与一般述宾谓语句的区别在于宾语承载信息量悬殊;与主谓补语句的区别在于语义关系单纯与否,宾/补语能否体词化;与兼语句的区别在于述语停顿大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主谓宾语句     
本文全面分析由主谓词组充任宾语的句子,提出话头概念,排除某些并非主谓宾语句的言语格式。文章重点考察了述语及其与宾语的关系:认为有的动词可以单独作述语,有的动词必须带上其他成分;述语对宾首状语有所限制,对宾语形式有所选择。文章还把主谓宾语句与相关句式加以比较:与一般述宾谓语句的区别在于宾语承载信息量悬殊;与主谓补语句的区别在于语义关系单纯与否,宾/补语能否体词化;与兼语句的区别在于述语停顿大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动结式述补短语带宾语的情况探析伍和忠一、题外话与“题内”话1、动结式述补短语的语法性质,学术界的共识是,相当于一个动词,可带“了”或“过”,往往可以带宾语。“相当于一个动词”,毕竟不是一个动词。一是“级别”有高低;二是语法特征不同,动词可带“着”(听...  相似文献   

9.
副词“很”修饰粘着动词时很有特色。粘着动词不能单独受副词“很”修饰,后面必须要带上相应的成分。粘着动词受“很”修饰时,后面所带的名宾成分不能用介词结构提前作状语。粘着动词受“很”修饰后,其宾语语义选择受构式制约。“很”修饰粘着动词结构层次为“很+VO”,而不是“很V+O”。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词类和句子之间不存在一种平行的对应关系,充当宾语的不限于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本文所指的O_A——形容词性宾语,就是由形容词和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短语所充任的宾语.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在各类实词中是最广泛的.与形容词做定语、补语、谓语的情况相比,我们对形容词性宾语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形容词性宾语是相当复杂的,这不仅与宾语相联有关,还受到不同类型的述语动词的制约.本文从形容词性宾语的外部联系入手,对能带O_A的动词进行分类描写,探讨其语义、语法特点、试图建立一种动词与形容词性宾语的同现与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两个三角”理论,从大三角“古———普———方”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来分析“作”与“做”的异同,试图理清这两个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写作中空间符码的角度探讨女性文学在90年代末期以后发生变化的表现、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从“房间”经验写作到“酒吧”和“街道”经验写作,女性文学的姿态由封闭自足走向开放交流,现实生活的风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中,性别话语与性别关系的构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扩展、深化和激活女性文学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媚俗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4.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该文通过对摆手舞和巴渝舞各自不同的产生年代、产生地区、民族属性、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得出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并非巴渝舞在民间流传发展的产物,即摆手舞非巴渝舞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的语用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词是语用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话语中的信息指示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各有其特性,它们之间是不完全对等的.  相似文献   

16.
晚清对戏曲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出于"新民"的目的而提倡的"戏"、"说"合一的"小说中国"理论,已经看到戏曲"剧本"对"营造人心"的作用;而稍后的戏曲研究者对剧场与舞台表演的功能的认识,已经涉及到戏曲艺术与"小说"的差异;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民智"的现状使得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的聚焦由此发生,"粉墨"英雄遂成为"戏曲中国"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and”一词在英语文学作品、科技等其它文体中俯拾皆是。“and”一词看似普通,实则不然,要真正掌握其用法并翻译好实属不易。“and”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表示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仅把“and”理解为并列连词,表示“和、与、同、及、又、兼”等义,并就此理解翻译出来,常常会词不迭意,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全面分析“and”语义并探究其译法对所有英语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语"杀"和英语"kill"的意义领域比较,以期揭示它们众多义项的隐喻拓展轨迹和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心理和认知规律.比较结果发现,这一组对应词实际上存在诸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20.
依据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两课"教学与改革实际,提出把"4 y"课程体系锁定为各高校"两课"教改整体目标的明确主张。这对统一各高校"两课"教学思想与课程设置;降低各高校"两课"教学的教育成本;减轻高校学生学业负担,更好地适应国家与社会,特别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校毕业生所应储备的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实际需求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