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乐智慧》是通过赋予读者幸福的知识,引导读者获得幸福的生活。优素甫认为知识帮助人们增长能力和获得事业成功,但只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必须通过美德而获得,而美德是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智慧对于幸福的意义更为直接。由知识飞跃到智慧才是通达幸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除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外,其理性传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谓理性传统,是与愚昧、偏见和迷信相对而言,即指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支配行为的传统习惯,以及对智慧和真理的钦佩与向往。在西方,有的古代圣哲曾强调:“知识即美德”、“宁愿得到智慧的宝库而不要金银宝库”;有的科学家曾宣称:“宁愿获得一个逻辑证明,也不愿要一个波斯王位”;至于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君主在激烈的征战中还为其老师的生物学研究收集动物标本的事,更是传为美谈。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热情,为西方近现代的理性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造就了一种如恩格斯所谈到的“一切都必须  相似文献   

3.
一哲学的最初含义是“爱智慧”,这“智慧”既涵盖着人对身外世界之谜的破译,也包容着对自身世界之谜的破译。任何哲学都无不关注人自身的问题,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还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超然于人自身之谜的诱惑,即使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关于宇宙的“始基”究竟是“水”、“火”,抑或是“气”与“原子”的探寻中,也依然浸透着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就哲学都关注入的自身之谜的破译之点上,应该说没有特别的例外。但哲学家们在对人自身之谜进行破译时,通常是循着不同的路径与方法,正是这路径与方法上的分野,牵引出对人自身之谜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中,美德被理解为内在的性格特质。但在古希腊,美德最初是被理解为人特有的角色和功能。在柏拉图著作中,美德开始具有心理学的内涵,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美德的心理学内涵得以强化。现代道德哲学家虽然把美德置于伦理学体系的边缘位置,但仍然重视美德的心理成分。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则基本上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构建美德概念。  相似文献   

5.
陈真 《江海学刊》2005,(6):33-38
从当代的视野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美德伦理学是较为完备和系统的。他关于至善是一切实践理性思考的最终目的的思想,他关于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至善或幸福的思想,他的美德“中道说”,他关于实践智慧的作用的思想,他关于一个行动是合乎美德的,仅当它源自行动者出于美德自身理由而选择的理想的思想,以及他关于美德教育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发展美德伦理学的重要平台。①  相似文献   

6.
"智慧在于自知其无知"和"美德即知识"是理解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体性的两个关键命题,它们的提出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有其逻辑发展的内在根据,它们所倡导的精补,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今,都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可教乎?     
哲学的根在智慧,而不在知识,知识可教,智慧不可教;哲学又不是智慧本身,而是爱智慧,“爱”,极富个性,亦不可教。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知识关乎事,它是主体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智慧关乎人,是主体辨析判断、洞明世事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知识可以由教师循逻辑、按难易传给弟子,弟子闻记于心便成;知识拥有后的融会贯通,化为主体自身属性,便会形成能力,能力的发扬,便是有了智慧。由知识到智慧,得悟、得化,悟或化皆在于自身努力修为,是转借不来的。哲学以外在的知识态,遮掩了智慧之光,根仍在…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把古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理解为“价值中立”的看法 ,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是否有内在联系 ,关键在于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 :按照“主客关系”的在世结构 ,主与客彼此外在 ,则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是分离的 ,科学的自由思考不必在伦理道德上是向善的 ;反之 ,按照“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在世结构 ,则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就有了内在联系的前提 ,科学的自由思考就能在伦理道德上是向善的。当前 ,在整个科学研究领域 ,应在新的基础上回复古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为知识而求知”的精神 ,真理与道德价值相结合的精神 ,知识向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郦平 《中州学刊》2022,(10):98-106
学界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但实践智慧与伦理学的命运有何关联还亟待深入探讨。基于对西方主流实践智慧观念嬗变的考源可发现,“实践智慧出场”成为伦理学突破的重要标识,其动摇了智慧至上的传统本体论,重塑了伦理学的题材和使命。后经中世纪基督教的洗礼,再注入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实践观念,实践智慧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麦金泰尔等哲学家这里再次获得复兴,这一实践智慧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伦理学理论的多元化转向。而后,面对认知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冲击,聚焦于实践智慧且历史最悠久的伦理学理论即美德伦理学遭遇了重大挑战。对此,美德分子论坚持将伦理学奠基于实践智慧,能否改变伦理学的命运成为有待继续思考的论题。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繁仁 《文史哲》2006,(4):5-11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生态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从作为其源头的《周易》分析,它包含“太极化生”、“生生为易”、“天人合德”、“厚德载物”与“大乐同和”等极有价值的生态智慧内涵,成为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杨国荣 《文史哲》2006,(5):125-135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化为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境域又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面向对象、敞开世界的本体论前提。以如何得道为指向,《庄子》一方面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之说,由此强调了解构、消除、净化既成精神世界对于把握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以神遇”的直觉方式。对《庄子》而言,以道为内容的“真知”不同于经验层面的知识:经验之知所指向的是外部对象,“真知”则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广义的成人),后者蕴含着认识与涵养、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已写入十七大党章,这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惩治腐败的宣言。针对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只有采取以德治国的多种措施,才能实现以法治国。因为,加强以德治国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品质行为的总抽象──释《论语》中的“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豫 《齐鲁学刊》2001,(2):20-24
“德”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一、“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和这种品质所外化的实践行为的总概括和总抽象;二、“德”被孔子视为赖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据;三、“德”的形成要靠主体的修养;四、“德”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于 1917年提出并实施的用民政治 ,包括民德、民智、民财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要按照人们的发展要求因势利导地把普通民众纳入其政治轨道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为他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6.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熙国 《文史哲》2007,(2):118-123
孔子的“德”直接来源于“道”。如果说在孔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人生的外在之理,那么,“德”就是人把握了外在之理以后所形成的内在之性,“行”则是把人的内在之性实现出来的路径。从外在之理(“道”),到内在之性(“德”、“仁”),再到内在之性的对象化(“行”),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7.
“智”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范畴。孔孟对此多有阐释,但他们的“智”均包含在仁(义)学之内。扬雄尚智,在吸纳前代及时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智论:智获得了超越仁、义、礼、信四常至上的地位;他的智论与传统儒学重人轻天的学术指向不同,重视天道自然;把先秦儒家服务于伦理道德的智转换成服务于生命本身,表现出对个体生命与人格的珍视。  相似文献   

18.
李钧 《齐鲁学刊》2001,1(2):97-100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尚胜 《文史哲》2005,(3):74-80
“天子有德四海来归”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通过武力夺得皇帝宝座但却缺乏政治权威的朱棣来说,提供了一个通过对外交往来改变自己“篡逆者”形象的行动指南。而郑和使团面对着不同宗教信仰所坚持的“和而不同”立场,和对某些海外势力的挑衅行为所采取的“以德服人”方针,也确保了朱棣赋予他们的外交使命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20.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箴言集合,而且是关于宇宙、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道德形上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于人超越自身局限,获得理想人格的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