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学是与官学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 ,产生于春秋时期。此后 ,因为社会动乱 ,官学时常衰败不举 ,且自身又有种种限制 ,使得官学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封建政府出于各种因素 ,对私学不时予以鼓励和支持 ,再加上文人儒生的积极参与和倡导 ,私学不但能够长期存在 ,而且经常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立太学以教于国”的政治主张以后,官学成为汉代政治教育和经学传播的主导力量。而具有独立学术特色和传播方式的私学,并没有因为官学的蓬勃发展而被削弱,相反成为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特别是保存了五经之外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官学和私学的相辅相成促进了汉代政治格局、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个体德性培育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普遍价值体系个体化的过程.我国古代书院作为私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和官学的重要补充,秉承儒家“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特殊的道德知识教授方法、幽雅的道德环境浸润以及积极的道德行为践履,为实现传统社会普遍价值体系个体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明乎人伦”、“传道济民”的优秀人才.努力挖掘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个体德性和行为准则,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河南封建传统教育已到了穷途末路,官学形同虚设,有名无实,私学和书院虽有发展,但亦步官学后尘,成为科举的附属机构.而此时,不断兴起的带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教育改革运动,使得陈腐的河南教育一度出现过勃勃生机.尤其是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河南近代各项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汉代教育主要有四个特点:儒家教育为教育的主流;突出教育为政治的服务性;道德教育居于首位;官学与私学并行。汉代教育为后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了推动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制度在古代个体品德培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体品质培育机制,在这个机制中非正式制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民间规约、民间仪式、私学教育机构和民间道德楷模等非正式制度在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中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私学”只能与“公学”(国学)相对而言.孔子所创之私学是下级贵族的私立学校,属“官学”,而秦朝所禁之“私学”是指“与君令国法相违背的学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秦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相反,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考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先秦诸子百家、魏晋玄学之风、宋明义理之学,堪称三次大的高潮,而每次大的思潮兴起,大都与官学废置、私学盛行有关。宋代私学之盛状,莫如书院林立,引得大批士人纷纷前往就读,研习儒术。儒学在隋唐时期由于受佛学冲击而曾一度式微,其时虽有韩愈疾呼排佛和重振儒学,但只到宋代才成为一种气候。书院兴盛于官学既废,它在重振儒学、尤其是促使儒学新形态即义理之学的产生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吉亮  王晓艳 《阴山学刊》2004,17(2):104-107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它既发扬光大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其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宫的繁荣发展,其经验对当代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开凤 《人文杂志》2012,(3):125-132
宋代教育繁荣发展,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形式多样的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求学接受教育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宋代深入人心,受教育的人群也普及至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伴随着接受教育,将会产生求学发展的相关费用,主要有私学、官学的求学学费以及与参加科举考试有关的费用,包括赶考路费、食宿费及科举及第后期集费、谢恩银、鞍马费和铺地钱等相关消费.宋代求学教育发展消费呈现出面广、费用多的特点,而且参与消费的群体身份多样化及消费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代书院官学化的历程柳光敏书院这一特殊的教育制度,是在唐末五代官学衰落和私学不兴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它的产生是古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它不同于官学,也有别于私学。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用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呈现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是官学的补充。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办学形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通过对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分析,可以了解书院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规模、兴衰以及对当朝政治的影响,从而了解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及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3.
汉明帝时期教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中央、地方官学和私学均得到发展,创立了第一所高等贵族学校,以及把尊孔与读经联系起来并加以制度化。这既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历史传统沉淀的结果,更是明帝大力倡导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青 《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10-112
中国文化传统的许多特质影响到中国古代教育,统一性影响到官学与私学的办学,乡里情谊是学校昌盛发达的重要原因,讲求实用直接左右着教育内容,重视自觉、自律、自强,强调意志锻炼影响了修养原则,提倡静学与学术师承制约着教育原则与方法。认识与理解体现在古代教育中的文化传统,将有利于今天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个体品德培育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一个以精神传播和精神再生产为活动内容的德性人格生成过程。在中国古代的这一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社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没有被古代官方正式教育系统纳入,但却对个体品德培育具有直接影响和习染作用的非正式教育制度———家训,就是通过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将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化为受教个体的道德品质,亦即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 ,诸子私学兴起 ,以致学派纷呈 ,名师迭起。其时私学不仅形成一种隐逸传道的山林文化风范 ,而且具有一种广泛游学、讲学的弘道精神。迄唐宋私学趋于书院化 ,其注重义理阐发 ,坚持自由讲学以及与学术研究紧密联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精神 ,不仅使私学成为学派和学术思潮的策源地 ,而且亦有力地影响了社会的学风和士气 ,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之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官学私学较为发达,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大大提升了社会文化思想的活跃度。文人们在盛衰之变的历史境遇中,眼光向下,主动担当起地方教化的任务,向后世的乡绅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8.
宋仕平 《兰州学刊》2009,(9):154-156
土家族传统教育的发展与汉族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土汉文化双向互动式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这是土家族传统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在土家族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官学与私学一直呈现互为补充、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官办教育机构与民办教育机构共同构成了土家族传统教育的完整组织体系。在土家族地区,传统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宗教教育在向受教育者灌输宗教教义、宗教人生观、宗教道德观的同时,又充当世俗教育的手段和工具,服务于世俗教育及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王衍军  李平 《齐鲁学刊》2012,(5):116-120
清初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基本因袭明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清初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又有许多改革和创新。中央官学方面,鼓励纳资入国子监,招收例贡、例监等各类监生;地方教育方面,清代书院、社学官学化程度很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不论官学、私学,均以科举为核心,成为科举的附庸。《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文化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清初)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唐代国家教育机制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多维组合体。在近三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唐朝社会由盛到衰,教育机制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唐前期,官学作为国家教育的主导,覆盖着中央及地方的各个区域空间;开元、天宝时社会变革的酝酿及安史之乱后政治离心力的出现,使官学局于社会因素的形格势禁而趑趄佁凝;中晚唐时期,国家教育的衰落已成阪上走丸之势,其教育的主导地位逐渐为民间的私学所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