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还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有关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基本经济规律讨论中一个重要而又意见纷纭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这看起来好像只是把“剩余”和“价值”两个词的位置次序颠倒一下,纯粹是概念游戏。其实这两个范畴恰恰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本身需要改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也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伍柏麟同志题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价值剩余”范畴》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伍文),旨在寻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很有意义的,给人以启迪。在此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与伍伯麟同志商榷。经济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自然有其本身特有的基本经济范畴。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对象的《资木论》,其基本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专门用来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范畴。有人主张把这些范畴拿过来直接用于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伍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它既能用价值形式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让会所做的剩余劳动的特点,又能与其他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形式相区别。”在此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错误主张,井提出了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范畴应具备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以“价值剩余”取代剩余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和目前高校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把剩余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①其实。这不是马克思的论述。而是出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见该书一九五四年版,第115页)。为了恢复马克思的观点,有必要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畴进行探讨。一、《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含义的提法至少有十种:(一)“我把这个增殖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产品超过其中所包含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针对“剥削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价值”的传统观点 ,在探究剥削本质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纯经济剥削的非必然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超经济剥削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总结了剥削与所有制的关系以及准确把握剥削与所有制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王洪文在一九七五年的一次讲话中胡说:“搞计件工资……这不是关心群众生活,这是对工人阶级的莫大侮辱。”他还诬蔑社会主义的工资制度,说什么:“从内容上看,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也有”,这就不难看出他公然歪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件工资的性质,混淆两种经济范畴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109页)这就告诉我们,工资这一经济范畴,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抽象。社会主义的计件工资和资本主义的计件工资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反映的阶级关系不同。工资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而计件工资是工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计件工资是这种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已不是商品了,所以计件工资的本质也不再是劳动力的价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有三个来源:一是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二是过去劳动的无偿服务,主要是前人知识产品的潜在价值转化而来的价值,三是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提升了的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大部分归劳动人民所有,但也有一部分被流失、剥削和侵占;必须充分认识和坚决消灭四类腐败现象和四类剥削现象,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来源的最大化和分配去向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这一论断与延续七十余年的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者并列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提法有着很大的差别。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充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统  相似文献   

8.
近年学术界就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就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配展开.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有特殊范畴论、一般范畴论和统一范畴论;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有等同论与不同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有否定论和肯定论;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一源论、多源论和结合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有分享论.  相似文献   

9.
剩余价值学说与“历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存在双重逻辑:马克思创建剩余价值学说的历程经历了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多重转变,它既是灵活运用“历史科学”的表率,亦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而使之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的必然结果。从研究内容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眷注“异化劳动”这一剩余价值的结果表现到探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之源,再到揭示资产阶级剩余价值必然灭亡的“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科学。从研究领域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哲学审视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旨归,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科学。从研究方法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创造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革新,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规律到揭露“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的剥削本质,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科学。从研究思路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从历史经验逻辑、思想理论逻辑、主题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高度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论科学。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以下简称“本质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本质论断”是对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曲折的历史经  相似文献   

1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8,28(1):117-124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获取利润所隐含的剥削问题,提出剩余价值说,假设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要解决"李嘉图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的根在价值,价值包含剥削因素;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而剩余价值在企业内部表现为资本独占式分配,在部门之间表现为利润竞争式分配。马克思要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数量关系、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的数量关系当中,以微观上揭示价值形成,从宏观上导出生产价格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额,即隐藏在市场价格波动的背后的那个东西同剩余价值总额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价格波动的中心点的是劳动价值。用平均利润率得到的生产价格和用c/v比值得到的生产价格,能否为同一个?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要素能否分享剩余价值.提出应在各生产要素享有同等的保本获利权利的前提下来分配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消灭剥削,有利于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是造福价值。这种能够给人们创造物质福利的价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与造福价值相应的“生产造福价值,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福利”的是造福价值规律。这条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又有自己特殊的提高造福价值的方法。与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利润的源泉,“人民富裕幸福”、“共同富裕”的价值保证相联,创造和生产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与这个生产目的相联,造福价值规律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竖起了一座分水岭,还将成为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剩余价值及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在经济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因此,唯物史观也赋予剩余价值学说以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并就《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建立论证了这一问题,“价值”并非商品生产特有的范畴,“剩余价值”也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不能混淆“剩余价值”本身与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力市场以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作用。提出了以剩余价值学说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虽然马克思关于经济拜物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但他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最后落脚在《资本论》第三卷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的瓜分问题中。在与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利息、地租和商业利润中,资产阶级再一次将资本的剥削本质更深地遮蔽起来。这是一步步造成资本拜物教神秘幻象背后的客观关系转换机制。这也是一种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隐匿起来的有中变无的戏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认识不足,与经典著作本身的“两个不平衡”和中国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有关;是否存在剥削,是所有制的本质,故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言消灭剥削,已经抓住了公有制的最本质的内容。市场经济在“社”和“资”不同条件下,由“目的”和“保障手段”决定其属性  相似文献   

17.
<正>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模糊观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规律 一、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生产力的问题放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邓小平这样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上述两种观点不能厚此薄彼。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学说的科学体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民资本主义”理论试图论证:战后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克服了“旧”资本主义弊端的“新”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这种理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歪曲反映:它抹杀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差别,混淆小额股票持有者与资本家的原则差别;它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等同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变化;它将法律所有权混同于实际的经济所有权。总之,从理论上它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科学真理;从实际看它的许多论断根本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我国新闻界早有“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之说。尽管这一提法曾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歪曲利用过,被一些同志曲解过,起过消极的甚至很坏的作用。但我以为,这一提法的本来意义,是科学的,完全站得住脚的。因为,从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上讲,任何客观事实,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作为客观事实反映形式的新闻,是应该力求既正确地反映事实的现象,也正确地反映事实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