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问与性情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自视甚高.有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一点,从宋代哲学家张载《西铭》中的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可看出.从寥寥几语被广泛而持久地引用亦可看出。  相似文献   

2.
“性情”与“学问”作为清词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贯穿了清词的发展历程。顺康时期乃词体振衰起敝的关捩,词学中兴的要诀均萌芽于此。这一时期各家各派对传统的“性情决定论”进行传承、拓展、修正与突破,但始终是以“性情”为本位;然而他们对“学问”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导致词论中性情与学问的关系或相倾或混融。清初词论中多元嬗变的“性情与学问”观,既是各家词派面对颓势寻求突破的表征,也是围绕是否接受“以学为词”而展开的群体对话。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流派演进的重要规律,而且可以在动态的视野中进一步深入探寻清词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灵心、学问、世运、性情——论钱谦益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心、学问、世运、性情是明代诗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钱谦益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顺治、康熙年间,钱谦益将这些范畴有机整合,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种整合,实际上就是复古思想与性灵思想的整合,是钱谦益对明末清初诗坛的贡献,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问与学位     
读了中国科学院王德华教授撰写的博文《学位与学问》,我深为赞赏。本来我是跟着插话的,属于附庸风雅,没想到话越说越多居然可以独立成篇,这简直是喧宾夺主了。我索性将  相似文献   

5.
荀子性情论     
荀子哲学中的性与情,或辞意相佐,或指谓有分。从人性与人情意涵相殊的层面,荀子不仅作出了人之性恶、人情不美的不同评判,同时也构建了改善人性与美化人情的不同路径。就儒学传承的脉络而言,荀子对性情内涵的新界定以及对性情关系的辨析,无疑推动了性、情范畴的逻辑演进,然而他对人性与人情的评判,则是先秦儒学中对于人的价值定位的一次突转。  相似文献   

6.
学问     
今天,巷子里爆出一件特大新闻:拾破烂的老王头和卖冰棍的张老太都发了股票财!“我这人民灵魂的工程师、名牌大学毕业生,论智商论学问,哪点不比他俩强?”一贯自信爱在人面前显才露能的退休教师老赵心里愤愤地想。 一回到家,他就把听来的信息添油加醋地传给了老伴,接着就从天明到天黑花言巧语苦口婆心软  相似文献   

7.
诗言性情说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观念是主张表现。这是我们普遍都同意的。表现什么呢?情感,这似乎也已成定论。有时候,已成定论的看法常常是可以讨论的。古代诗学文献中大量的诗言“性情”的议论迫使我们对这一定论重新进行审视。刘勰《文心雕龙·征圣》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情采》说:“文质附于性情”。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皎然《诗式·重意诗例》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这种议论在宋元以后更多。宋代吕祖谦说:“诗者,人之性情而已”。文天祥说:“诗所以发性情之和也。性情未发,诗为无声:  相似文献   

8.
陈衍以不俗论为中心的诗学观念在时代环境作用下相对于道、咸时期宋诗派发生了重要的现代性新变。陈衍以诗话、诗选的形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诗学批评体系,将宏观诗论与具体诗评相结合,对于如何应用人与文一的理念指导诗歌创作与批评、诗人之言与学人之言之间的深层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探讨,进而将诗学定义为承载士人文化生命、真实细致地摹写个人生命体验的艺术活动,赋予了诗学可与经济、义理、考据等外学并驾齐驱的独立价值。诸种观念对日后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这样一个注重商品和价值的社会里,选择学术似乎越来越需要勇气和执著了.尤其对于中文、历史、哲学一类的人文学科,能坚持将学问做下去的人实在令人佩服.据说上个世纪的80年代,北大中文系一个班里有十几、二十几位高考状元,而现在的中文系似乎要隔上几年才能争取到一两个状元.如今的状元们多半选择光华管理学院,要么就是元培计划班,再或者是法律或外语,而选择中文、历史的状元在别人眼里总似乎有点另类.  相似文献   

10.
有道是“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句话虽说是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讲出几分家庭理财的哲理,一个家庭要有自己收支理财的办法,要算好家庭理财小帐。那么,家庭理财有哪些学问与技巧呢? 一、用财 1.量入而出,计划消费。在家庭收入和支出上,存在着一个计划理财的问题。对于一个城镇居民家庭来说,收入一般包括工资、存款利息、第二职业和其它收入几个部分,家庭支出的大项一般包括食品、衣着、家用电器、水电煤气、住房、电话费、子女入托上学、医疗交通等项费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齐勇 《文史哲》2001,(3):75-82
朱熹主张“恻隐是情”、“四端皆情” ,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互动。王夫之则严格区分“四端”、“七情” ,批评朱子“以性为情、以情知性” ,混淆了性与情、道心与人心的界限 ,认定已发的道德情感仍然是“性”而不是“情”。王夫之对于“情”的警惕防范 ,超过了朱子。两人均认同情才本于性。但朱子的思考重点是“心”“性”“情”一体三分 ;王夫之的思考重点则是以“性”(道德理性 )为轴心 ,从“性”“气”二本出发来说明“情”“才”的善与不善 ,力图通过“正情”“尽才”“功效”以“尽性”  相似文献   

12.
在这样一个注重商品和价值的社会里.选择学术似乎越来越需要勇气和执著了。尤其对于中文、历史、哲学一类的人文学科.能坚持将学问做下去的人实在令人佩服。据说上个世纪的80年代.北大中文系一个班里有十几、二十几位高考状元.而现在的巾文系似乎要隔上几年才能争取到一两个状元.如今的状元们多半选择光华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1):238-247
博学鸿儒科是清初文学发展的转捩点。博学鸿儒的性情诗论,体现出清初性情诗论的多维转向。其一,强化诗人主体性的转向,针砭摹拟弊习与倡导真性情相结合,破立并举的论述方式呈现出自觉的批判指向与立论意识。其二,复归平和的基调转向,性情诗论的情感与审美基调因时而变,从慷慨激烈转向柔和平缓,蕴含着对清朝的政治认同。其三,凸显政教观念的转向,推崇"性情之正",依托《诗经》、杜甫诗歌宣扬礼义、忠孝等思想,与清朝的政治诉求相适应。博学鸿儒的性情诗论,既是诗学理路调整的内在需求,又与社会形势、政治环境、士人心态等变化密切相关,起到了形塑"本朝"诗风、促进庙堂之音的作用,并影响到后人对明代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祁见春  吕文奎 《东岳论丛》2000,21(3):129-131
谢章铤的词学评论,一向不被重视,这是有欠公允的。谢章铤的《赌棋山庄词话》,其论述之广博,卷幅之浩繁,历代词话罕有其匹。谢章铤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浙西派、常州派的词学论述,吸收了它们的合理成份,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性情说的独立见解。他认为“性情”是作词之“根柢”。他的性情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词的创作与研究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问中国》是本多人文集,内容遍及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历史、生态等众多领域,作者都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国内学术新锐,分别对自己专攻的学术发表心得,可以称得上是对当前中国学界前沿成就的一次集中显示。全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作者的新见...  相似文献   

16.
在对宋代文风的整体反思中,元代文人更重视作者情志意趣的抒发,"性情说"贯穿了元代的诗论,批评家们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郝经主张抒发雅正中和之情;刘将孙以禅悟来阐释性情,反对读书穷理;程钜夫主张"情其情",神游体会古人的生活情境与心灵世界;吴澄主张性情的真实自然;杨维桢强调情性之差异,并以任情恣性的诗歌创作冲击理学性情说。从元初的传统儒家诗教到元末张扬个性的铁崖体创作,历史就这样在曲折中前进。元代性情说的演变,预示着中晚明浪漫主义潮流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理学中的性情之辩的实质即道德与自然、体与用的关系。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一方面继承了宋儒“性体情用”的思想 ,另一方面又对性情作了双重理解。在如何处理情的问题上 ,吴澄像大多数理学家一样 ,主张“性其情” ,反对“情其性” ,表现出强烈的理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船山逝世 31 0周年之际 ,我们重进船山思想宝库 ,联系当今时代发展 ,探寻幽源 ,深深感到船山那崇高精深的道德学问 ,对现代文明建设仍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一、从船山道德学问的历史价值看今日之学界船山先生在学问上能取得“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又“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的伟大成就 ,首先是以他高尚的道德情怀为基础和前提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强烈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这是他潜心为学 ,孜孜以求的动力所在。其次是他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过程中伟大历史作用的深刻…  相似文献   

19.
20.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罕言“性”,但这并不表明孔子不重视人性。事实上,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人性论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春秋时代,论性者往往“以情释性”,而此情又是“喜怒哀悲”的自然之情。孔子则推崇“仁”。“仁”是一种道德情感,但又来源于血缘亲情的自然情感,因而具有沟通天人,连接天命与自然人性的特点,更具伦理价值。本文分析了孔子之“仁”的内涵,揭示出“诚”的情感是“仁”之本体,“仁”是在“诚”基础上的美善合一。同时说明,孔子重视情感教育,以体现于“诗”、“礼”、“乐”中的中正平和、真诚恻怛的感情来涵养塑造美好人性,起到化性成善的作用,并进而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的理想境界与和谐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