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晚清湖南风气从"守旧闭化闻天下"到"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的扭转,除与王夫之《船山遗书》的影响密切相关外,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亦是导致其"风气厥开"的有力工具之一。从《湖南时务学堂学生日记类钞》所录相关内容,可知时务学堂是以《明夷待访录》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工具。从《湘报》所存文章及广告,亦可知谭嗣同等主讲的南学会与《明夷待访录》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以叶德辉等为代表的守旧者对维新派的批驳,无形中助长了《明夷待访录》在湖南的传播,并由此唤醒了一大批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  相似文献   

2.
辛亥前孙中山赴欧美筹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8年11月,光绪帝与西太后先后死去,国内革命形势空前高涨。为解决革命派进行反清起义所急需的经费,孙中山先后两次赴欧美筹措。前一次赴欧美,孙中山把筹措的精力投注于美国政界、财界。尽管孙中山作了种种努力,但因欧美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上仍倾向清政府,终使孙中山毫无收获。后一次赴欧美,孙中山把筹措的精力投注于旅居欧美的华侨。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经孙中山的宣传,华侨纷纷解囊助饷,支持国内革命。孙中山先后两次赴欧美筹措经费,历时两年余,历尽千辛万苦,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献身奋斗精神。孙中山赴欧美筹集了相当数额的经费,为国内武装起义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这对鼓舞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士气及革命的成功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上中国的藩属国首先遭到外来侵略的是琉球,《申报》中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社会对于琉球政治地位的认识很含糊,这种含糊的认识有两方面原因,一小部分的原因是中国人关于地理、主权等问题的认识较为薄弱;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对于中国与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很清楚,然而出于现实的控制力原因,无法坚持这种宗藩关系,只好含糊其词。  相似文献   

5.
晚清杂志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刊载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改变了诗词传统的传播生态.《申报》相关的《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及《侯鲭新录》可说是与诗词发生关系的最初期刊,而在“诗界革命”中,《新民丛报》等报刊也不遗余力地发表诗作进行鼓吹与实践.这启发我们,在大众传媒勃兴的晚清民初,诗词作为传统文学样式,并不曾失声,他们也占据了大量的传媒阵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资料,比如《东方杂志》,刊发了以同光体诗人中闽籍诗人为核心的近两千首诗词作品,可以说《东方杂志》即是同光体闽籍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传媒阵地.  相似文献   

6.
李玉 《社会科学战线》2022,(3):101-108+282
在形形色色的晚清骗局中,假冒慈善社团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上海,不法分子冒用或隐射善堂名义,以“行善”为名,行欺骗之实,损人利己,害公肥私。为了既方便行骗,又逃避打击,此类假冒善堂、捐局常设于监管不周地区,高悬门牌,诱人上当,还雇佣“线人”前往外地“募捐”,俾进一步扩大不当得利。不法分子利用民众乐善好施之德,竭尽“招揽”手段,以诳人财物,此举无疑严重破坏了慈善事业的信誉与功效。虽然晚清假冒善堂现象的成因复杂,但必然与清政府治理不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每日发行一份的《申报》,其内容的涉及面非常广泛,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翔实的史料.本文力图从《申报》中挖掘出一些有关孀妇的报道,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阐述近代女性的一部分--孀妇的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8.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06,(7):139-143
清代词学家多通过编纂词选来彰显自己的词学观念,陈廷焯是其中突出的一位。陈廷焯早年编纂的《云韶集》,本诸《词综》,为浙西词派张目;晚年的《词则》,鼓吹大雅,以成复古之志;拟编的《古今二十九家词选》则穷源竟委,更注重构建正变交替的词史体系。选本的变化体现了陈廷焯词史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其词学观念从信奉浙西词派到尊崇常州词派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10.
丁戊奇荒中"民捐民办"的晚清义赈事业揭开了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转型的真正序幕,在其之前,中国的慈善事业发生了激烈的演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救济已开始向民间下移,这为民间慈善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传统的善堂善会也在救助对象、职能和活动范围方面发生了演变,但这种演变既有缘于近代化驱动力的促使,也有缘于在传统社会里自身自发的变化。同时,在中外频繁的交流中,西方先进的教养兼施理念的形成以及近代化慈善组织的出现,表明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向近代化转变的显著迹象和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要求,都源于进步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近代先驱在设计社会变革路径时,最初并没有把文学摆在重要位置。梁启超等人对文学看法的改变,与他们维新变法失败后,在中国社会变革问题上思路的调整有关。与此同时,一些进步人士在试图引入西方的科技文明与文化观念时,发现自己曾经得心应手的汉语书面语系统已经显得言不及意,新民、开发民智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语言的转换。晚清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在实践的层面上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以启蒙大众与政治变革为目的的文学革命,极其看重白话的作用,把语言变革当成了重要突破口;而由于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的语言变革运动必须最终突破这一堡垒才能够言胜。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嘉莹 《河北学刊》2003,23(4):122-129
本文通过历代对词体的理论反思之过程 ,论述了由清代周济提出的“词史”这一观念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有很多 ,主要是词体本身的美感特质的因素、词体演进过程中明朝至清朝的世变因素以及周济作为史学家的背景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设厂造船,开始了近代海军的建设历程。国产舰船在晚清海军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占有主要地位,为海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身质量问题以及来自外部的冲击,官办造船厂存在的先天弊端以及统治者海洋意识的淡薄等原因,国产舰船在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中的地位日益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近代海军建设的失败,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李青果 《文史哲》2008,6(1):124-132
晚清民族叙事的兴起,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变局。这种变化部分有赖于当时来华欧日人士"中国讲述"提供的"国民性批判"写作资源和"想象中国"的新方法。它们对中国民族性展开的广泛研究和批评,为晚清趋新之士提供了由域外眼光观察中国的独特取径,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也提供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学启蒙的进路及中国文学需要变革的信息。不仅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型作家开始思考、实践中国文学的"突变",就连一般文士的文学撰述也增添了国民性内容,使中国文学开始从传统的"世情叙事"向近代的"民族叙事"转型,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引发了中国民族叙事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文士与思想型作家的区别在于,一般文士虽然重视民族叙事的内涵,但更看重叙事的传统形式和传播效果;思想型作家则有意于借鉴西方文学进行思想启蒙,其形态更趋于"西化"。二者一俗一雅,开启了中国民族叙事"通俗写作"与"精英写作"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清代谥法制度是继承历史上确立并在历史各个朝代发展中不断变化的谥法制度,文章探讨了谥法制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如何被清代继承和改变,其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怎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谥法     
潘洪钢 《文史哲》2007,(2):69-77
谥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传统,历来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清朝大张旗鼓地给明代崇祯帝、惠帝上尊谥及给大批明代臣民以专谥、通谥,是将谥法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之心。通过对赐谥、追谥、夺谥的操控,谥法成为清朝皇帝驾驭臣下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倡导某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表明政府的某种态度,都可能通过谥法来实现。谥法在清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生 《文史哲》2002,1(6):119-128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艰难起步 ,主要表现在 :1 .机器工业从无到有 ,从而在封闭的农业社会里引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产生了变革传统社会的根本性的物质基础 ;2 .对外贸易引发了商品流通体系的转型 ,改变了山东原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3 .社会各界对振兴实业有了价值认同 ,工商阶层有了自我关怀意识 ,经济现代化有了制度性保障 ;4.各地兴办企业均含有堵塞漏卮、“稍分洋人之利”的初衷 ,抗敌御侮构成了山东经济发展的主线。上述内容使晚清山东经济跳出了原先长期低水平重复的怪圈 ,并以其自身蕴含的可持续发展因素而昭示了山东经济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清代四大诗说即:王士祯之“神韵”、沈德潜之“格调”、袁牧之“性灵”、翁方纲之“肌理”各论之源出、主张及在清代文坛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晚清“新文体”的“恶评”问题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华 《江淮论坛》2001,(4):99-103
作为整个晚清时期散文创作主流的“新文体” ,因与长期在文坛上占据正统地位的“桐城派”散文的尖锐对立、且有取而代之的力量和趋势 ,在其发展的各阶段中 ,必然招致了它的对立面人物的种种诋诬、攻击 ,即所谓的“恶评”。问题的深刻性还在于 :对“新文体”予以各种“恶评”的 ,大都为晚清思想文化界的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 ,而且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文化倾向各不相同 ,着眼点多有区别 ,因此这些“恶评”的思想文化内涵也就是显得格外的丰富和复杂。  相似文献   

20.
选取清代笔记中的布札、奔巴、丹书克、鄂博、锅庄、呼必勒罕、胡土克图、喇嘛、哈达、夹坝等部分藏、蒙语予以研究诠释。研究少数民族词语,可在历代笔记中找到大量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