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海经》中所载"群帝"或"众帝"的名称及其谱系的分析,认为黄帝、帝喾、帝俊、帝舜实为一人,乃是上帝;帝鸿即帝尧亦即太皞、昌意;少皞即帝挚,亦即《海经》中的戏,他应该是帝尧之弟继帝尧为帝者,《世本》《史记》中说他是帝尧之兄的说法不可靠;韩流为《竹书》中的帝乾荒,曾继帝挚为帝;帝丹朱即驩兜、驩头、讙头、讙朱,是帝颛顼之子而继颛顼为帝者。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是唐虞时代的五位帝王,一代为兄终弟及,其余为父传子,先秦所谓的五帝时代、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五帝"传说是真正的古老史传,并非战国时人的杜撰,也可以证明战国时代儒、墨所谓"尧舜禅让"的说法根本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2.
"大水"是出土楚简所载较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祇。目前关于"大水"的说法仍缺乏证据或仅为推测。其实,"大水"的得名与洪水有关,主管洪水的"大水"星神是辰星或营室,而辰星和营室所对应的神主都是水帝颛顼,所以楚简所祀的"大水"就是颛顼,"大水"是《离骚》的"高阳"而不是《九歌》的"河伯"。  相似文献   

3.
"五帝新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曰:所谓五帝,实际只是"尧舜二帝"。其二曰:根据对《山海经·海经》的研究,认为五帝不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真正的五帝是: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所谓五帝时代与唐虞时代是同义词。由此引起笔者许多不能理解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包山楚简记载在盛公之岁和邵滑之岁的刑夷之月举行了"集岁"占.楚国历法同时行用《颛顼历》的大正和小正,刑夷是《颛顼大正》的四月,相当于《颛顼小正》的正月,是斗柄建寅的立春月.文献记载"正月旦王者岁首",按传统习俗要在这一天举行"候岁"占.楚简刑夷之月"集岁"占就是"正月旦"的岁首占,是传统"候岁"习俗在楚国的表现.两年的"集岁"占记录了两个正月元旦的朔日乙未和己卯,给历朔断年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四分历规律编算《颛顼历》历谱,确认盛公之岁为公元前311年,邵滑之岁为公元前303年,后者与文献记载"邵滑亡越"的时代符合.楚简岁首占的发现,为确定这类卜辞以及墓葬的年代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古或"传说文化"划分为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完全能够涵盖东西南北"四方"的主要原居民及他们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其中北方的狄人集群,情形十分复杂,他们只有相似的文化形态和松散的文化联系,因而录求重要传说人物--颛顼的大致族属便显得十分重要.颛顼的原生地是东方偏北的东延展区,是以鸟为祖灵的东夷传说祖先神.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载颛顼于《五帝本纪》,时代排序第二。据史实考证,颛顼生于若水,若水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第一大支流,由北而南蜿行于川西山谷间。颛顼生地具体位置,约在今四川荥经县。颛顼乃黄帝直系苗裔,经若干世代而至于禹。据考禹生于西羌,其地在汉之广柔县,约当今四川北川、汶川等县。我中华人文初祖炎、黄及其后代,渐进而成华夏族群,其始则蕃衍生息于西部(今陕、甘、川),后乃移主中原,奄有广阔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7.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8.
朝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建城之始,可以追溯到史书记载的黄龙亭.东汉时期,黄龙亭隶属辽东属国昌黎道,其治所在柳城.前燕慕容皝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即以黄龙亭为基址,名之为龙城.推溯地名可能涵括的历史深度,黄龙亭应是黄帝族的史迹遗存.慕容皝与其父慕容廆"以棘城即颛顼之墟"一脉相承,在启导边疆民族的认同意识,推动黄帝文化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核心理念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鱼泉因泉井中生长神鱼而得名,因鱼与村民的和谐关系形成多种神奇传说,即鱼与人相约赶庙会的传说、鱼猫不食狗不闻人不吃的传说、鱼会嗑瓜子的传说、鱼生不产卵死不见尸的传说。传说与当地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奇异的民俗生态,即鱼人共俗、鱼人共生、鱼人共长与鱼人相通的民间习俗。神鱼泉传说及其衍生的传统民俗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不受污染方面蕴含着无形的巨大作用,再次体现了传统民俗在村社中的非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以吟咏春天为题材的诗,即咏春诗。唐人的咏春诗多为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具体而言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长度不过四句和八句,一般很少采用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古体诗,如乐府诗和歌行体等。咏春诗吟咏的对象是春天。春为一年之始,属乾,阳性。汉乐府中这样赞美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的足迹所至之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一扫秋冬的肃杀之气。这和草木凋零、昆虫销声匿迹、死气沉  相似文献   

11.
湔山是鱼凫、杜宇等数代古蜀王朝狩猎、种植、生产的重要地域,是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常璩(东晋291-361年)著《华阳国志》描述的"鱼凫田于湔山"的缘故和地域今天依然不十分清晰。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认为,"鱼凫田于湔山"有其特殊的历史缘故和地理位置。古蜀王国时期,王权更替,执行"禅而不传"的权利交接方式。从鱼凫到杜宇、再到开明王,事实上是"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唐虞之道》第27号简)。就蜀王个体而言,不可能活数百岁,无论蚕丛、柏、鱼凫还是杜宇,都可能采取"转世"方式延续其王和神权,故才能"皆神化而不死"。周武王伐纣成功,在建立西周之际,下诏蜀国"天降杜宇",鱼凫被迫禅让王位,因此,"田于湔山"应发生在鱼凫王失去王位之后。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王位,"鱼凫田于湔山"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田于湔山"的有限位置,可能在当今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小鱼洞镇,包括通济镇等周边一带。  相似文献   

12.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一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时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河南省曾发生过一起“鼠鱼奇案”:两个农民从集市上卖的鱼肚内发现了死老鼠。事情报告到工商管理局.但卖鱼人不承认自己作弊,于是官司打到了公安局。公安人员经过认真探查后推测,过程可能是:生产队在农田里施药.被鼠食入,老鼠吃药后干渴难忍,跑到河边喝水,并死于河中,死鼠被鱼吞食,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海经》中所载“群帝”或“众帝”的名称及其谱系的分析,认为黄帝、帝喾、帝俊、帝舜实为一人,乃是上帝;帝鸿即帝尧亦即太皞、昌意;少暤即帝挚,亦即《海经》中的戏,他应该是帝尧之弟继帝尧为帝者,《世本》《史记》中说他是帝尧之兄的说法不可靠;韩流为《竹书》中的帝乾荒,曾继帝挚为帝;帝丹朱即驩兜、驩头、讙头、讙朱,是帝颛项之子而继颛顼为帝者.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是唐虞时代的五位帝王,一代为兄终弟及,其余为父传子,先秦所谓的五帝时代、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五帝”传说是真正的古老史传,并非战国时人的杜撰,也可以证明战国时代儒、墨所谓“尧舜禅让”的说法根本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自杀的原因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因素.从日本人对自杀者的宽容、日本人自卑的处世哲学、日本人的"死亡即美"的观念等角度,解读日本人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即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在我看来有一个"两头活,中间死"或"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所谓"两头",指的是20世纪的初叶与末叶,亦即"五四前后"与"新时期";所谓"活/死"、"热/冷",当然是指相对而言,前一比较说的是思想与思潮的活跃程度,后一比较说的是思想与思潮的争鸣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一、古蜀人的迁徒及与西南各族的融合 古蜀国居民是各民族的融合体,从执政者的变迁上就可以看出。蜀王蚕丛“居石室”、死作石棺,看来是一个石棺葬民族。蚕丛最初主要活动在青衣江,岷江上游一带。蚕丛氏部族的南迁西移当很早,起码是战国以前。到柏灌,鱼凫的时代,蜀人从事渔猎生活,鱼凫猎于湔山,主要活动在今灌县境内即岷江中游地区,鱼凫猎于湔山,得仙道,仙去,“蜀人思之为立祠。”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鱼凫部落又失掉了手中的政权,而率部迁往他处居住。既  相似文献   

18.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9.
“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和评价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路径很多,但有一条既不难走,又有意思,这就是将长诗的题辞当作入门的钥匙.该诗的那句拉丁语题词,概括或浓缩了全诗的主旨:即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就是那种"西比尔式"的"不生不死、即生即死、生不如死,死即是生"的荒原状态.诗人自己对长诗歌的解释和注释是必要的,但也不是最可靠的;最可靠的理解和解释应当到文本本身去寻找,而艾略特的文本又进一步证实了长诗题词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另类英语定语从句指的是英语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此类定语从句的翻译,翻译界目前普遍都是采用"形合"法去翻译,即增加汉语连词译成各种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这一译法没能体现此类定语从句的语用修辞功能,本文认为应采用"意合"法翻译此类定语从句,充分体现它的语用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