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神崇拜是藏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对于山神的敬畏表现在其身处神山时,决不能恣意妄为,尤其不能伤害神山上的任何生命。藏族的山神祭拜形式一般有煨桑、垒玛尼堆和转山三种。藏族的山神文化以及山神祭拜仪式,积淀了藏族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土族山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文化,山神崇拜在土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对土族山神崇拜的祭祀活动、源流和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每当提起拉卜楞地区藏族艺术,人们自然会想到那色彩鲜丽的唐嘎艺术、内容丰富的雕塑艺术以及娇艳迷人的酥油花艺术等,然而,鲜为人知的拉卜楞剪纸艺术则以它独具的表现形式、新颖的构思方法、丰富的思想内容、浓郁的宗教色彩、大方的装饰韵味、简练的裁剪线条、高雅的鲜美图案,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喜爱以及国内外有关人士的赞誉。拉卜楞剪纸艺术,是拉卜楞地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拉卜楞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丰富多彩的鲜美图案,不仅在剪纸艺术中独具表现,而且在整个藏族建筑艺  相似文献   

4.
[摘要]2012年9月27日,汉源县藏族同胞在汉源湖边的火敞坝举行还山鸡仪式。还山鸡节是大渡河流域尔苏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过节。活动主旨是感谢先祖,感恩山神。用白公鸡祭祀先祖和山神,感谢先祖和山神、土地神保佑尔苏藏族人民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六畜齐旺。还山鸡仪式反映了尔苏藏族人民敬畏大自然,崇尚先祖、山神崇拜的文化传统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习俗。还山鸡节是尔苏藏族人民远古时期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的文化遗存。现在的还山鸡节逐渐淡化了民间信仰,增强了尔苏藏族文化内涵,以“活化石”形态反映了尔苏藏族人民尊重大自然,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5.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洛阳民俗博物馆所收藏的十几件明清时期的木雕山神像深受源远流长的山神信仰传统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晋南地区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孕育。这些木雕山神像表现出鲜明的民俗化、民间性的特征,是研究山神信仰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山神信仰是藏区社会重要的集体表象、历史记忆和社会文化认同标志之一。本文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近来创建的“祁连山·格萨尔·东纳拉孜”为例,调查分析多民族聚居区藏族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的复活与变异,透视新兴山神共祭活动在民间表述本土文化情结、记忆共同历史、强化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以及民间村社整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藏族山神崇拜和"崇箭"习俗,对藏族"拉则"仪式的历史渊源及其蕴含的文化功能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对"拉则"供品中"箭"的象征意蕴做了全新的解析。认为它既是献祭战神的锐利武器,也具有祈求生育、繁衍子孙的功能,是藏族远古先民生殖文化理念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壁山神研究     
壁山神源自唐赵延之,而非梓潼神。自唐以来,壁山神崇信不断。宋元战争中,壁山神的军事辅佑功能凸显。钓鱼城之战后,其影响和地位达到极致,甚至被拉入道教神籍。元明清时期,壁山神事迹模糊,成为合州铜梁土主,但其信仰范围早已自合州扩大到整个四川,成为巴蜀大地共同尊信的著名神。  相似文献   

10.
雅拉香波神山在古代藏族社会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但是古代相关祭祀活动的详情却缺乏记载。现代雅拉香波神山虽然地处西藏腹心地区,还有"藏区最大的神山"之名,但是其仪式活动的规模却不及藏文化"边缘地区"的一些神山的祭祀活动大。然而,该神山祭祀仪式活动却代表了西藏中部农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该神山祭祀仪式,对理解、保护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阿尼玛卿山神(A—myes—rMa—chen)作为自然与文化交接处的符号,在民间口承传统、藏文典籍及各种图像类型的种种言说中体现出复杂多变的形象,折射出深遂的象征意义。现阿尼玛卿山神摒弃古朴的本土形象已然走向一种程式化模式,而这种又成为山神依德(gzhi—bdag),又被塑造为神山奈热(gnas—ri)的演变过程,只是一种宗教结构之内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空间是社会关系实践的结果。围绕着地方宗教社会的历史,神话与传说表达了山神之间中心与边缘的秩序。在新年祭祀山神的仪式与活动中,人们将山神的等级观念嵌入到两性关系之中,由此形塑了男性含括女性的空间阶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察瓦龙社会两性关系的疏离与统一的动态实践过程,为建构和再生产新的性别关系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是一方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圣地。这里多种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就藏族宗教而言,除了闻名遐迩的格鲁派拉卜楞寺外,尚有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宁玛派红教寺。拉卜楞红教寺的历史沿革及其驱邪镇魔法会有其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阿柔是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自认为是山神之后代.明代蒙古族进入青海打破了藏族部落原有的分布格局,清廷对藏蒙分河而治成为两族争夺牧场与藏族部落北迁的直接原因.由于阿柔历代千户与各政治势力的巧妙周旋及其与寺院政、教功能的极致发挥,维护了部落利益,使其虽历经动荡与迁徙而未解体.从人类学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山信仰形成了阿柔人崇尚神性的心理结构,迁徙的游牧生活反而加强了其族群意识,与蒙古族的频繁接触与联姻使其服饰与婚俗中糅合了蒙古族元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为2800人。诸多原因导致学术界对东纳藏族部落关注不多,其社会历史与部落文化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及部落文化现象对东纳部落族源历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地处关内外文化衔接点的辽西文化,体现出中原汉民族文化与散居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汇的特点。这种特点投射到医巫闾山的山神崇拜与民间信仰习俗中,便表现为一种具有奇特演变过程的、多元化的、色彩斑斓的民俗景观。  相似文献   

17.
山神崇拜是两金川地区苯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墨尔多、甲索为代表的嘉绒神山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崇奉。在乾隆朝第二次金川战役期间,金川地区的苯教巫士借助山神之力呼风唤雨,念经诅咒,给清军在当地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战争结束后,清廷将两金川苯教化的"山川之神"纳入了国家祭祀体系当中,有关它们在战争过程中"甘为邪术驱遣,妄行雨雪"之事也被刻意遗忘,重新塑以"效顺助灵"的新形象,从而转变为清廷统治与经营嘉绒地区的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朝鲜族、汉族混居村落中,山神由朝鲜族一个族群的祭祀神发展为村落保护神的现象进行了结构过程的展示。并同时分析、呈现了村落社会山神信仰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实践过程。认为民俗文化生命力来源于生活世界,并同时就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广大藏族地区被誊为“歌舞的海洋”,而安木多的拉卜楞(甘肃省夏河县),则素有“歌舞盛地”之称。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这些歌舞音乐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举如生产劳动、自然情景、爱情、宗教和日常生活情趣等等,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拉卜楞歌舞的表现形式和我国各民族传统的歌舞艺术一样,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诗  相似文献   

20.
拉卜楞地区(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及邻近州县),公元二世纪时为西羌之地,七世纪被吐蕃占领。吐蕃王朝崩溃后,赞普后裔在这里建立以藏族为主体的(口角)厮囉地方政权。十二世纪,(口角)厮囉政权灭亡,其辖地区为宋、西夏所占有。 元时,拉卜楞地区归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管辖。明朝在此置河州卫,清初裁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