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特点是基数大、数量多、增长快、素质差。如今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11亿人口,即是说,相当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全世界所有人口都集中生活在神州大地上了。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第一生存空间缩小,承载量加大。我国土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人口却占到世界总人口的22%,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34人的3倍。人口分布也不均匀,东南部集中了全国人口的96%,西北部仅占4%。西北人口分布差异也很大。甘肃省庄浪县是一个干旱贫困县,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20人,高于全国水平的一倍,远远超过国际沙漠会议要求的象庄浪县这样干旱地区,每平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问题 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然而,从这十多年尤其是1988年之后的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还十分脆弱,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稳定。1989年,浙江非农劳动力绝对量比1988年减少24.4万,非农就业份颔减少1.7个万分点;1990年,仍有微弱的下降。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的变动密切相关。197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启动,转移的量逐步增多。从1984年到1988年,宏观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政策的松动,随着乡镇企业大数涌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高潮,相当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搞劳务产业。1989年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由于宏观政策的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改革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仍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1952年工业净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的比重只有253%,工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只有6%。从5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过短暂的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以后,进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时期。由于原苏联模式的影响和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的需要,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跃升。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76年我国制…  相似文献   

4.
5.
李俊奎 《河北学刊》2006,26(6):81-83
未来一个很长时期内,中国将存在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过剩。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大量劳动力失业凸现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大量劳动力为寻找就业而进行的流动,特别是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当前流动人口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国民待遇缺失。为此,应当以就业地负责制作为建立国民待遇体制的一项过渡性安排,以保障人口在流动期间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现实,如何增强农业后劲,实现农业的稳定增长,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仍然以平均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方式为主,80%的人口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基本国情,如何摆脱贫困和落后,使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完成其它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究竟应当如何解决当前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的持续发展朱晓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特征与主要方式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特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看,有如下特点:一是不均衡与不稳定。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非常...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易斯模型把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化、农民工非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以及返乡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产业结构有关。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要从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开始。农村产业结构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目前,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是“粮~副”和“种~副”结构这两种。贫困山区劳动力过剩是属于农业内部结构性过剩,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也是结构性转移。在近期,只要通过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就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力和作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商品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等发达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间位置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北、黑龙江、山西、吉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鉴于陕西省位于全国的中西部过渡区,就经济发展水平言,其关中大致属于中等发达地区,陕北、陕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时,把关中作为中等发达地区处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去考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不仅来自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而且来自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障碍。要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谨慎地进行产业选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遇到两难的选择:即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还会由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时期而必然出观的现象,它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产业部门或空间地域上的重新组合过程。其转移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而且也是现代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今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逐渐过渡时期,从理论上来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观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非仅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它不能只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还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学范畴来加以研究。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力加以研究,并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种统分结合形式的合作经济,仍是以农户的家庭经济为核心。因此,家庭成员中的劳动力当然要从事农业生产,无所谓就业问题。只是个别成员,另谋其它职业,取得收入,那也就不再是农业劳动力了。另外,我国有将近800万人的国营农、林、牧、渔、水利业职工,他们不作为乡村劳动者统计。统计上的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生产增长方式、农业发展目标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农业向新的目标发展。为使我国农业能够在新的世纪有新的作为、新的成果,必须清醒地认识现阶段农业经济的特点,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选择,这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现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对该问题的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切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关系、转移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以及进城后个体的适应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力资本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应以人力资本为重点安排长期资源配置,重视农村正规教育,加强农村非正规教育,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随着同民经济的发展处于变革过程中,并影响劳动力的转移。研究经济结构变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我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经济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产值结构指农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就业结构指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中的份额。经济结构变革的核心是农业产值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产值份额提高,即产值结构转换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而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提高。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乡镇工业高速增长,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出现这种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农业劳动力的过量转移。农业生产第一线严重缺乏青壮劳动力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促进农村各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研究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宏观上看,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两个基本动力,一是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产生的拉力,一是农业自身现代化产生的推力。但宏观上的拉力和推力还须结合农户自身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动力——微观动力,才会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合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结构影响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结构影响的动态分析陈孝兵改革开放前30年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结构转换迟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农村经济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