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紧密联系,高校为防控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要尊重信息传递规律,优化网络信息系统,思想上要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与网络紧密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角度探讨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成因主要是个体心理健康、网络使用目的和网络使用功能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学校来说,不仅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心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感知力下降、伦理道德淡漠和性心理发展畸形等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三方面努力,预防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更兼有开放性、交互性和综合性。网络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层面的讨论也一直在继续。净化网络,去弊留益,这不仅要靠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环境的技术,更要加强网络的使用主体———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使大学生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规避网络风险。网络道德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统筹规划,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风险是指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后果,具有难以预见、难以预防、难以平复的特征。当前,大学生网络风险日益增大,对大学生网络风险关注较少,且大学生网络风险应对能力差。为此,要从大学生网络风险清单梳理,提升大学生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构建大学生网络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着手构建风险防范路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意想不到的便捷。然而,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以及严重的心理问题。为此,大学生个体、学校和政府三方应合力共筑绿色网络环境,以使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空间道德作用弱化的缩影。扭转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度,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守法意识,鼓励合法道德行为;其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律的网络行为意识;第三是倡导大学生树立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将塑造教育和转化教育结合起来,以塑造教育为主,辅之于转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参与式学习法为主要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对网络诈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的特殊性上,对诈骗区域和受骗人特点研究不多.校园网络诈骗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侵犯大学生财产安全的一大毒瘤,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信息容易泄漏与网络诈骗行为的密集覆盖,大学生涉世不深与网络诈骗手法多样且周密,大学生多种需求与网络诈骗投其所好,大学生的大多数沉默与网络诈骗的难以根除.当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网络诈骗作专门规定,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场所的学校,应从手段、行为方式、财产属性和对象上对校园网络诈骗进行类型化区分,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予以防控.  相似文献   

9.
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及规范化程度均有所欠缺。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政治表达意识及参与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要扩大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加强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加强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相似文献   

10.
何生海  王晓磊 《理论界》2013,(6):193-196
高校教育改革多聚焦于校内课堂改革,忽视了大学生生活中的网络环境建设。网络引发大学生自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信息资源;另一种是借助网络作为自杀的手段和工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但与网络信息的低基调、网络激发大学生易变的情绪,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三种认知偏差等有重要关系。本文认为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学生健康网络主体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网络技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作为有知识、有技术的大学生不仅仅要融入网络生活,更应承担起使网络技术向善的方向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大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机构,应做到:以人为本强化大学生健康网络主体意识塑造,以网络技术知识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的信息素质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引导大学生网络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塑造,以道德自律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观塑造,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健康的网络主体。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时代网民数量增加以及网络社会变迁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维护网络社会安全成为当务之急.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观念失范、网络道德认知失范以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三方面.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干预,使大学生群体遵守网络道德,促进网络社会和谐发展."人在情境中"理论对于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途径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匿名性存在和虚拟状态的网络影响,大学生网民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匮乏,道德意志薄弱。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等学校要多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本文从提升大学生网民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工作者道德人格;强化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伴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形成,此外,市场经济因素的驱动,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填实等都成为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孕育的网络快餐文化的多种形成动力。网络快餐文化正以其独有的易变性、娱乐性、商业性、互动分享性等特征,从正反两方面加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网络的传播内容、方式又与大学生的行为、价值观等具有某些契合性。因此,在此条件下,引导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需要社会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学校给予指导教育,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韦耀阳  杨邓红 《理论界》2009,(3):204-205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同居"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网络同居"现象对大学生的危害,并从网络开发商、大学生、学校、社会等多角度来阐述对"网络同居"现象的预防对策,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1 561个大学生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现状,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坚定、网络道德意识明确、网络道德情感积极、网络道德理想崇高,但也存在着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多重失衡、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缺乏、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评价宽容失准、网络道德意志脆而不坚、网络道德心理焦虑冲突、网络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文章从学校教育、家庭管理、朋辈感染、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的外在因素,从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批判性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有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现状、分析其影响,从学生自身、网吧经营者、学校教育三个方面积极采取对策进行干预,对于引导大学生摆脱网癌,正确上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应对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群体的心理和认知、观念和价值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群体,网络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冲击力也是不可估量的。面对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也容易诱发出种种不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成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面对网络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形形色色的谣言充斥着网络空间,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生态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的提升既是时代诉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谣言识别、鉴别和自觉抵制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知谣、辨谣后能及时地辟谣、止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和不造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民主平等和知行统一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配合,把握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难点和重点,增强大学生提升网络谣言辨识力的主观能动性,优化网络空间环境,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逐步展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大学生网络谣言辨识力提升的有效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