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沫若与云南山水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昕翔 《学术探索》2004,(3):110-114
郭沫若生前曾与云南山水有着不解情缘。他曾在出国归来停留云南之机,几次游览云南山水,留下诸多歌咏云南山水风物的烩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云南山水的无限热恋和由山水激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游历足迹,为云南山水增辉;诗人对云南山水的热情描绘歌赞,丰富了云南山水的艺术形象,使云南山水之美更加丰富多姿,光彩动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散文发展可分三个层级,第一级以郦道元为代表,第二级以柳宗元为代表,第三级则以袁宏道为代表。第一级山水主要是作者客观叙述出来的静物,而且往往是有山水没人物;第二级山水,作者常用比拟的手法,山水也显示出灵动之性,而且山水中也可见到更多人物的踪迹。袁宏道将比拟手法发展到更加纯熟的境界,山水显示出更为郁勃的灵性,不仅如此,他的山水主要是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人才是山水散文的主体,这就将山水散文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三级。  相似文献   

3.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论山水楹联     
山水楹联,是指其题材内容为描绘山水景物、抒写山水情怀及山水审美体验的楹联。它不仅因其数量占很大比重成为楹联中极其重要的一大类,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我国山水文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张鹏飞 《船山学刊》2010,(3):185-188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夹杂大量清丽可喜之山水景致描写,实为卓绝一世的写景佳作,在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山水游记散文的奠基之作。本文从《水经注》之写景内容、写景艺术、《水经注》与山水游记散文三个方面探析《水经注》之山水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山水文学作品总是作者以心灵之爱乐,审美观照山水景物之后创作出来的,是作者山水情致的表现.许多山水文学作品之美,即美在情致.但是不同作者的审美情致有各种差异存在,就形成了山水文学作品有不同面貌,甚至被读者以高低优劣去评  相似文献   

8.
小山酷爱山水,一生游历甚丰。或是翛然远游,或是择隐婆娑;或是宦游奔走,亦能兴发山水情志,从而“江山好处追游遍”。发为歌咏,留下许多游观、纪行、栖迟于佳山胜水的山水散曲。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游观视野和审美视野下的山水之美,艺术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9.
中华山水文化的结构特色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山水文化 ,从广义上来说 ,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 ,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人类以来 ,中华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为人们提供着精神营养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 ,也不断地接受山水的启迪 ,汲取山水的精华 ,丰富发展着自己 ,创造着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中华大地千山万水多彩多姿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多彩多姿的自然山水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相交相…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新局面,对后代文人山水诗有着重大的影响。历时1 60年后,南朝陈代重要文人江总在宫体诗盛行之时仍学"康乐之体"书写了大量的自然山水之作。随着诗学在南朝的发展,江总自然山水之"康乐体"对谢灵运有着鲜明的继承,但更有超越。江总将目光从宫廷转向山水、佛寺、庭院等自然风光,注重对景物细节的描写,刻画清新小巧的景致,在幽静、清冷的意境中以释对山水,蕴含淡雅、清幽的悲思。远离尘扰,在自然山水中抒发情思与人生感悟,而诗尾往往回归佛理,使六朝诗学实现了从"以玄对山水"到"以释对山水"的转变,为唐代实现"以禅对山水"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1.
元结的山水诗山水游记前承陶渊明,后启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这个理想的山水世界寄托了元结多重的人生企求与愿望.其创作心态主要是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同时还受儒、道意识以及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侯长生 《兰州学刊》2006,(8):82-84,26
朱熹的山水诗歌受汉魏以来山水诗歌传统影响,兼采多师,学而能化,并结合理学家借山水“澄怀味道”修养方式,反对江西诗派以来的所谓陷入邪路的古体和“近世俗体”,分别从“山水娱情”到“以理节情”、从“山水人格美”到“山水道德一体”,融化含蓄与畅达之间的矛盾几个方面实现了山水诗创作的嬗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正> 山水是如何进入文化领域的,蕴含着丰富思想情感的山水文化意象是如何生成的?西塞罗认为,文化起源于敬神。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对于揭示山水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很有帮助的。深入探索山水文化的源起,就会发现山水文化的源头在山水图腾信仰那里(此观点可见拙文《中国山水文化起源初探》,载《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6期》),而图腾感生神话中的山水则是山水文化的原始意象(即原型)。后世所赋予山水的丰富含义都是在这个原型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初民在人与自然“生命一体化”(〔德〕卡西尔语)观念的支配下,将人的生殖功能赋予山水,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于是便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山水图腾感生神话。对于图腾感生神话,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猜想,这里不拟多说,我认为它是图腾信仰的派生现象。图腾信仰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在这些仪式上,初民以口语并伴以歌舞追忆祖先的来历,遂成口耳相传的图腾感生神话。  相似文献   

14.
赵翔 《兰州学刊》2013,(5):88-92
慧远将佛教的世界观融入到山水审美中,追求在山水中体悟佛教的真理,形成了成熟的佛教山水审美观。在这种审美观中,佛教以无限为真实的世界观和时间性的心灵构成将主体建构为动态的生命,将云气、声响等无确定相状且具有终结感、虚幻感的物象塑造为山水景致中的前景和被关注的焦点;同时,山水审美活动也被展现为在纵深空间中进行的探索发现式的持续性进程。慧远的山水审美观通过对谢灵运的影响,不但改变了山水诗的审美方式、形式结构和诗境特征,更改变了山水诗深层的世界观和心灵构成。因此,宋初山水诗的兴起不仅意味着诗歌题材由玄言到山水的转换,更意味着士人精神结构和生命感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阮梅 《中州学刊》2023,(8):160-164
吴冠中和朱德群是我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领导人物,他们将中国传统山水精神融入油画创作,实现了东方山水意趣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巧妙融合。他们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源泉,在不同的艺术表现中传递出一致的山水精神。吴冠中强调写生的实景画面构图与山水油画的诗意表现,善于运用圆点作画的表现形式,在对景色画面的组合和突破中,通过静态的诗意境界展现中国山水精神的内在含义,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山水精神意境表达。朱德群更强调对山水意蕴和精神的自我感悟,追求神似的抽象表现形式,以大小不同的色块点作为构图要素,通过抽象的绘画艺术形式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法则的体察和想象,在朦胧和抽象的画面中展现山水精神和景色气韵,在对山水精神的表现中透露出浓厚的东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龚斌 《殷都学刊》2010,31(3):102-105
名僧喜欢佳山水,自晋已然。东晋后期庐山高僧慧远三十余年迹不出山,多次游览山中美景,同他的一群信徒咏唱和描绘山水景物,成为早期山水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慧远的《游石门诗》、《游庐山诗》、《庐山记略》,是东晋山水文学的佳作,是了解晋宋之前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在山水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晋代山水赋起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汉代山水赋取代了诗文,山水诗文极少见。两晋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涌现了大量完整的山水诗文,而山水赋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以它空前的盛况把山水文学推向繁荣成熟的阶段,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诸如作品数量的众多,描写题材的新颖,审美认识的成熟,山水形态的完整等,其成就是在诗、文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正>刘勰认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的论断显然与事实不符。事实是:玄风炽烈之时,山水已滋;而山水大盛之际,玄风犹存。确切地说,东晋文人在“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点指导下,把山水题材引进了玄言诗的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