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派系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中原大战,兵连祸结长达七个月之久.最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通电入关拥兵助蒋,才使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得以平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是张学良长期以来"息内争,御外侮"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张学良为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和平团结而进行的爱国之举.  相似文献   

2.
王文鸾 《阴山学刊》2002,15(6):40-42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以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以遵行父愿,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  相似文献   

3.
在口述历史方面,唐德刚先生堪称权威。他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和《胡适口述自传》。可以说,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史学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历史亲历者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近现代中国生动而鲜活的画卷,为挽救宝贵的历史资源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颇罗鼐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活跃在藏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颇罗鼐传>中的重要事件,分析了主人公颇罗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一贯立场,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和为西藏局势的稳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将军是这个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和卓越民族英雄。他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远见卓识,不畏强暴,维护祖国、民族的尊严,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黑暗统治,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新局面;为了维护统一,为了联共抗日、逼蒋抗日而高瞻远瞩、忍辱负重,立下了伟大的功勋。  相似文献   

6.
董说平 《理论界》2000,(5):55-56
张学良在其政治生涯中 ,曾经两次离开东北军 ,第一次是在 1933年 ,热河战役失败后 ,他代蒋受过 ,背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下野出洋 ;第二次是在 1936年 ,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实现全民族统一抗日之目的 ,他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被蒋扣压 ,一扣就是半个世纪 ,再也没回到东北军中。在两次离军之时 ,张学良均指定客籍军官 ,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为其代理人 ,授予他统率东北军的权力。本文就张学良两次启用于学忠的原因 ,作初步探讨。 一东北军与其前身奉军相比 ,是一支新型的 ,具有进步性的队伍 ,但是 ,奉军原有的封建忠君思想依然被原封…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幕,张学良将军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发动和力倡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在事变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张学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三者交叉的矛盾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章毛平  邱秀华 《理论界》2007,(6):197-199
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创建并具有丰富的实践。他把兴办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视“教育是建国之本”,并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的观点,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其自身成长环境和知识阅历的影响。分析研究张学良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位与20世纪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重要人物的一生。而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加深对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和民族振兴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末民初,在道教中素有北宗黄冠领袖之称的葛月潭,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宗教界人物。他毕生心系祖国,心系人民,为弘扬中国传统道教文化贡献颇多。  相似文献   

10.
肖建杰 《理论界》2006,(5):166-167
振兴东北经济是张学良国家富强观的重要内容,为此,他提出了“经济为一国之命脉”的主张,并将其付诸实践。其内容包括:整顿财政金融,寓兵于农,拓展垦殖,发展民族工业,兴建交通通信业。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其4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的近代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本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从三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加以阐述。首先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与形形式式的反动势力作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次是以三民主义为民主革命纲领,以振兴中华为最终目的,以拯救中国之危亡;三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同主义”,反对分裂祖国  相似文献   

12.
叶芳  李蓉新 《天府新论》2007,1(1):133-137
廖仲恺的一生和主要革命活动中,都贯穿一条线索,那就是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理论上,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弊病。他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探索“单税社会主义”学说;二是从政治上探索“直接民权”思想,这构成了他独特的带有救国性质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廖仲恺还积极地将理论探索付诸实践。他主要通过投身革命活动、与孙中山一道施行“平均地权”、支持群众反帝运动、促成国共合作等方面实践其反帝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廖仲恺的一生和主要革命活动中,都贯穿一条线索,那就是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理论上,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弊病。他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探索“单税社会主义”学说;二是从政治上探索“直接民权”思想,这构成了他独特的带有救国性质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廖仲恺还积极地将理论探索付诸实践。他主要通过投身革命活动、与孙中山一道施行“平均地权”、支持群众反帝运动、促成国共合作等方面实践其反帝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从1934年2月至1935年9月,张学良在武汉近两年时间,考察他的言行,其思想与一年多后发动“西安事变”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武汉时期,是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准备时期。  相似文献   

15.
《敝帚千金》是刘孟扬等人负责编撰的早期白话通俗刊物,其内容集中体现着刘孟扬等人对民众的早期爱国思想启蒙:一方面,以通俗的文字和浅显的表达宣传御侮救国的道理,教育民众树立公德心和自强进取的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以笔为旗,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晚清的黑暗政治,同时以刊物为阵地,引领民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投身救亡图存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爱国观,虽然有着鲜明的资产阶级性,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辛亥革命时期,他认为:爱国必须推翻清王朝,创建民国;必须抵制保皇,坚决走革命道路;必须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时至今天,其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的统一,仍为宝贵,我们应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引下,为之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易帜"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的领导人为了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挫败外部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为了防止祖国的领土被分裂,毅然结束自己的独立状态,主动放弃自己的局部利益,将自己领导的地方政权合并入中央政权,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从而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东北易帜"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高尚行动.台独分子的言行正好与"东北易帜"的精神相反:为了一小撮的私利,置全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投靠外国势力,甘愿充当外国的走卒,与祖国为敌,一心想把自己控制的那块地方从祖国的母体上分裂出去."东北易帜"对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8.
百团大战后,中共领导的抗日事业面临严重困难。亲历者的口述回忆资料表明,当时,中共在根据地推行的多项措施,都促成了根据地农民的精神解放,根据地农民因之而成为中共抗日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共当时的困难局面,由此得以扭转。  相似文献   

19.
朱志敏 《河北学刊》2013,33(1):12-15
近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口述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史学家高度肯定口述史的价值,一些口述史学者热议"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一些著名文化史学者预言口述史将会引起史学领域的革命。的确,大量的口述史成果为当代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资料,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纵深研究、细致描述的途径,并有助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对口述史的分类,直接关系到口述史的操作,影响着对口述史总体规划的把握。在探讨口述史分类过程中,划分标准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口述史所关注的中心内容为基础,以分析问题的角度为切入点,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划分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