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统一性,科学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协调性,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发达工业社会现存科学技术的批判和对能导致未来自由社会的"新技术与科学"的憧憬两个方面。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异化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人沦落为单向度的人。而要超越现存制度,救赎迷失自我的单向度的人,就必须发展出一种新的技术与科学,以最终地解放自然和人。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作为“价值领域”的道德也不例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表明:它与道德的双向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深化。当前,我国正处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关键时期,从理论上深入地研究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阐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于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科技时代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兵 《天府新论》2006,3(6):36-39
在大科技时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度关联着。由于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以及科技、经济、社会的高度整合,科学技术空前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而科学技术日渐凸现其伦理内涵和道德意义,伦理道德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关切和干预着科学技术活动。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一直是古今中外学者讨论与争议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 ,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同时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只有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土壤之中 ,吸收科技进步成果的丰富营养 ,才能成为正确指引科学技术发展的前导。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 ,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以及伦理学都越来越广泛地发生着重要的直接影响。本文试图阐述这一方面带有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一)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直接影响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只是在表现形式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明朗化罢了。考察科学史和伦理史可见,有许多科学家和伦理学家都程度不同地阐述了科技对道德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例如,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就说过:“科学是使人获得美好的道德品质的需要。”(《科学史》W.C 丹皮学著,第72页)更值得重视的是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工艺和技术是人类文明道德的基础。(参阅《自然科学史》斯蒂芬 F·梅森著,第235页)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指出:“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旅游资源开发道德观,并从多角度探求这种道德的特点,认为它将有利于人们更加理性地、科学地从事旅游实践活动,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科学体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途径影响伦理道德,并表现出直接性、全新性、现实性、复杂性等特点。现代科技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认真研究现代科技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靠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共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营造科学技术文化创新氛围,正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伪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依然盛行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本文对伪科学的概念作了初步的界定 ,概括了伪科学在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中的具体表现 ,分析了伪科学盛行的多重原因 ,认为仅仅依靠科学是不能对付伪科学的 ,要对付伪科学 ,最有效的法宝是唯物辩证法。同时本文也认为 ,只有辩证地评价伪科学才是我们对待伪科学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观是哈贝马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对什么是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批判了对技术进步的悲观主义解释和乐观主义解释.哈贝马斯认为,要区分劳动和交往行为两大领域,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需要公开的不受压制的对话和讨论.具体来说,哈贝马斯认为要处理好技术与实践、科学与政治、技术与社会舆论的关系.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性,然而他的科学技术观也充满了道德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与人类道德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最活跃 ,最革命的生产力 ,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伟大动力。科技的发展能扩大伦理道德领域 ,促进社会道德的变革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进步开放的伦理道德氛围有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 ,封闭、保守、反动的伦理道德会阻碍和窒息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这场伟大革命的基本特征、前因后果、发展规律和趋势及其与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方面繁多的一个复杂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但它必然波及生产和经济领域,引起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变化。通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时代特征、时代问题的科学把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以及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邓小平关于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关于抓紧时机发展自己,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和思想,无一不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当今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集中体现和表达了当今时代维护和平、追求发展、锐意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现代系统论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本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基础理论,它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的出现,不仅为科学、技术界高度重视,也为哲学界普遍关注。关于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就是国内外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管理效率和效益问题。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有的把管理、科学,技术比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三个支柱,并把管理摆在第一位。有的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比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两个车轮子,缺一不可。还有的甚至认为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现代化经济,特别是现代化企业的一大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区石油销售企业的实际,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命题似乎已被普遍地按受,并作为当代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口号。但仔细加以考察就会发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目前在学术界,有人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专指与生产力相关的科学与技术领域;还有人把科学、技术分开,但把与生产力有关的科学限定为自然科学,不包括社会科学;还有的把社会科学包括进来,等同于生产力。在这三种观点之中,对科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科学必须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一种认为,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有两个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是人们熟知的“阶级斗争模式”,另一个是马克思晚年在《资本论》第3卷提出的“技术进步模式”。这两个模式都以唯物史观为原理,但在解释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上各有侧重。“技术进步模式”认为“让科学忠告资本退位”,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使资本家阶级‘成为多余的人”,“技术进步模式”适合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技术进步模式”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回归。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期望,都是“技术进步模式”的展现和再造。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伴随着它的进步和革新,人类的生活、价值观、伦理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使人类不断地反观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科学技术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人类无限追求科学和革新技术是为了“物欲”和“心欲”的最大满足。评论科学技术时,应有系统论的思想和辩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院士制度作为科学运行的一种重要制度,在中国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其在运行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从马太效应和科学奖励系统两个方面对中国的院士制度进行阐述,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运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