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6世纪以后,由于蒙古封建主的极力提倡和明、清统治者推行扶植及保护政策,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喀左地区的喇嘛教在清代也兴盛起来,并对喀左蒙古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政治上,喇嘛拥有各种特权,进而参与和左右蒙古的政治。在经济上、喇嘛教改变了萨满教戮杀牲畜的落后习俗,有益于牧业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喇嘛教使蒙古人丧失了勇武的素质,最终堕入毁灭的深渊。  相似文献   

2.
清朝将蒙古族划分为八旗蒙古政》藩蒙古、内属蒙古三种管辖体制,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以及不同的法规。因此,它们呈现不同的社会风貌和发展趋势。①在清朝,由于外藩蒙古活动的地域辽阔,几乎占半个中国之大,其人口占蒙古族总数的绝大多数;由于外藩蒙古保持了蒙古族固有的尚武精神、游牧业生产和传统风俗习惯,成为蒙古族的象征。因此往往引起误会,认为实行了外藩蒙古的盟旗制度、王公制度和扎萨克制度,是清朝统治蒙古的唯一的政治制度,从而忽略了八旗蒙古和内属蒙古两种体制,并由此产生许多误解。比如有的学者大谈清代的呼…  相似文献   

3.
试论清代盟旗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清代最高统治者经几代时间才完全征服蒙古地区。在漫长的征服过程中,清朝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征服和驾驭蒙古,对于他们的统治及其政权巩固的重要性,并在总结历代王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蒙古地区的社会经济及宗教文化等,掺合满族统治者的统治办法,制订了一系列统治蒙古地区的政策和制度,诸如实行联姻,驾而驭之;大兴黄教,因俗而治;封赐爵位,使之臣服;诸多禁令,限而治之;设置盟旗,重分其力等等。这些政策和制度,环环相联,有如一张大网紧紧套住蒙古地区,达到有效驾驭和统治蒙古的政治目的,诚如清帝康熙所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巩固。”清朝历代帝王为统治蒙古地区用尽了心机,收到了历朝统治者想做而做不到的成效。本文论述的盟旗制是清政府统治蒙古地区各项制度的一环,从中也可以窥见其全貌。  相似文献   

4.
清朝在统一天山南北以及与中亚各部族政权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蒙古语文在中亚的地位和作用,使蒙古语文成为相当重要的沟通语言工具。蒙古语文在清朝与中亚诸部族政权沟通交往环节中所扮演的语言媒介角色,亦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清代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本文廓清清朝颁给中亚各部族统治者蒙古文敕谕的历史背景,并展开讨论蒙古语文在清乾隆朝统治新疆、经略中亚时期所发挥的沟通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深入到我国大多数民族之中。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贵族也逐渐与喇嘛教发生了关系。但是,喇嘛教在蒙古族中广泛传播,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完全占据支配地位,则是在明清之际,黄教传入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为红帽喇嘛教和黄帽喇嘛教。早在蒙古汗国时期,红帽喇嘛教传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已在蒙古宫廷以及蒙古贵族中受到尊崇。当时一切宗教活动由吐蕃喇嘛主持,还没有形成蒙古喇嘛贵族阶层。自元朝灭亡后,明朝控制甘肃、青海等地,蒙藏之间往来的道路受阻,红帽喇嘛教在蒙古的活动随之衰减。到明朝中期,宗噶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的传承和民族特色浓郁的人生礼仪。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清代则称为厄鲁特,在清朝文献中泛指瓦剌,同时也可指代属于瓦剌中的额鲁特部,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为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专家就蒙古族婚礼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歌曲中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本人搜集了卫拉特婚礼与仪式歌的相关研究文献,以达成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8.
康熙朝的蒙古政策是在继承清初历任政权统治政策的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下各民族的融合,以此来为统一而非一统的国家提供坚强的统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康熙朝的统治从历史观上讲,推动了各蒙古文明的进程。法律的强化、文化的推广、科举制的实行、农耕的引入、政权参与的扩大等方面的努力促进蒙古各部从单一的游牧式牧业文明向游牧、农耕混合型文明的转化,并使之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9.
三世章嘉与六世班禅朝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利用喇嘛教以加强和巩固清朝在蒙藏地区的统治是一项“所系非小”的基本国策,迎请喇嘛教领袖人物赴京陛见或驻京掌教则是这项基本政策的具体实施.乾隆皇帝通过三世章嘉活佛邀请六世班禅进京朝清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他们为加强清朝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笔者根据在翻译《三世章嘉传》的过程中掌握的汉藏文史料,拟就三世章嘉与六世班禅入覲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内扎萨克六盟和蒙古衙门设立时间蠡测达力扎布盟旗制度和蒙古衙门(后改称理藩院)都是清朝为有效地统治和管理蒙古地区而建立的制度和机构,在清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内扎萨克盟、旗以及蒙古衙门建立的具体时间史籍缺载,因而目前有关清代蒙古史的著述对内扎萨克...  相似文献   

11.
唐代佛经大量传入我国。八世纪时,大乘佛教与西藏地方的本教相互融合形成喇嘛教。在逐步传播的过程中,喇嘛教渐次形成了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黄教)和格鲁(白教)四个教派。喇嘛教有两个首领:达赖和班禅。明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领顺义王俺答汗将喇嘛教中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尊奉为三世达赖喇嘛。其前两世达赖喇嘛以此上溯追尊。此举开始了格鲁教派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神宗册封锁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并曾召之进京朝见。五世达赖喇嘛原名是阿旺罗桑嘉措,系前藏穷结人。…  相似文献   

12.
二、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摩诃葛剌神崇拜及相关文学作品随着元朝在内地的统治被推翻,藏传佛教与蒙古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中断,风靡一时的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从此逐渐削弱,摩诃葛剌神的崇高地位也随之下降,人们对它的记忆也逐渐淡化,但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自16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再度在蒙古地区传播,摩诃葛剌神又被奉为保护  相似文献   

13.
十六世纪以后,喇嘛教自西藏传入蒙古地区,十七世纪初传入新疆蒙古族各部,故又称藏传佛教.当时土尔扈特部有个亲王喇嘛,把萨满教的神像“翁衮”集中起来当众焚毁,而把从西藏带回的佛像张挂起来.喇嘛教从此盛行于新疆四卫拉特控制的准噶尔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喇嘛教加强统治蒙藏地区,是清朝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清朝政府利用喇嘛教政策是通过喇嘛中的领袖人物实现的。在利用喇嘛教领袖人物的影响、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作用方面,章嘉胡图克图具有代表性。鉴于此,本文拟就章嘉和清朝政府喇嘛教政策问题,谈些不成熟意见。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15.
清朝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的统治方式,“惟哈密、吐鲁番以札萨克制”。札萨克制是清至民国时期新疆维吾尔族社会制度史的重大课题,但囿于文献资料的零散与缺乏,国内外有关这一专题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清至民国时期的有关文献,结合实地考察所得资料,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哈密、吐鲁番回部归附清朝的过程 清朝建立初年,新疆地区尚处在准噶尔蒙古的统治之下,锐意统一全国的清王朝,极力想将新疆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哈密于我边塞,相去最近”。清朝注意新疆,不能不注  相似文献   

16.
西海“流虏”是指经常往来于蒙古草原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众,他们为护持藏传佛教而频繁来往于蒙古与青海甚至是西藏之间。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密切了蒙古与青海西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格鲁派在蒙古迅速普及并在西藏占据了优势地位。从长远来看,流虏”对蒙藏关系的沟通为清朝进一步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古壶热”汉译为鼻烟壶。它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草原上流传了几百年,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过去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鼻烟用具,也是代表一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赠送亲朋和迎客礼俗的艺术品。现就“古壶热”的由来,和发展做一简述。 喇嘛教第一次传入蒙古草原是在13世纪中叶,第二次向蒙古草原扩张是在16世纪中叶。这次喇嘛教直接传入东蒙地区,使嫩江流域的蒙古人深受影响。喇嘛教所到之处,无不修建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蒙古与清廷联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蒙古是清朝皇帝实行政治联姻的重点部落,有清一代,该部与清皇家的婚姻始终不断。本文以清皇家族谱《玉牒》为主,结合其他文献,对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家的联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并对联姻的特点及其与清朝统治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蒙古、汉血缘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天命观"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论证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根据.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并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的杰出领袖,他们的"天命观"不仅是其开基创业时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其后所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的政治统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们"天命观"思想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蒙古族最终何以被驱回大漠,而满族何以最终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的深层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在清朝统治下,多数蒙古部落都被纳入“盟旗制”统治系统。关于这一制度的大体情况,过去已有不少论著说清楚了。但这些论著几乎都是依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则例》等清代史料或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史料写成的,而且只提到构成盟旗制度的几个必要条件,却没有涉及制订盟旗制度的具体过程,甚至似乎使人觉得蒙古归顺清朝之后,盟旗制度顺利实施而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那么,盟旗制度果真是如此受蒙古人欢迎的统治方式吗?本文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试就喀尔喀蒙古引进盟旗制度的过程重新加以论述。根据过去的研究情况,下面首先探讨盟旗制度的梗概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