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常伦诗曲创作叙论王建堂常伦(1943—1526)字明卿,号楼居子,山西沁水人。正德间进士,除大理评事,滴寿州州判,迁知宁先州,是明代曲坛上的一颗摧灿的明星,有《常评事集》《常评事写情集》传世。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评其诗“如沙苑儿驹,骄嘶自赏;明末著名...  相似文献   

2.
刘坡 《殷都学刊》2012,(1):62-67
明代前七子派成员主要有"四杰"、"七子"、"七才子"、"十才子"等并称,由这些并称可知前七子派以"四杰"为中坚,其中李梦阳、何景明为首,边贡、徐祯卿次之,其他皆为羽翼。而前七子派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其他成员向李梦阳聚拢,与其交接,彼此影响的过程,因此以其领袖之一何景明和七子中最后登场的徐祯卿的加入为关键点,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考察得出前七子派初步形成于弘治十六年(1503),最终形成于弘治十八年(1505)。  相似文献   

3.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用范围问题",其"内外"指家族之"内外"。吿子的"仁内义外"说讨论的则是仁(爱)与义(敬)的根据和原因问题,其"内外"指我(身)之内外。吿子认为爱(仁)的根据在我,敬(义)的根据则在对象。  相似文献   

4.
一、努尔哈赤的生母究系何人之女努尔哈赤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建州老营的一个奴隶主的家庭里,原姓佟,清太宗时改姓爱新觉罗。他的祖父觉昌安(叫场、觉常刚)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其生母为何人之女,到今莫衷一是。清代一些官方著述说:“显祖(搭克世)嫡妃喜塔喇氏,乃阿古都督女,是为宣皇后”;另一些著作说得稍微详细些,“觉常刚第四子塔失,嫡夫人阿姑都督长女,姓喜塔喇氏,名厄墨乞(或额穆齐)。”  相似文献   

5.
新出花东卜辞属非王性质,占卜主体是商朝贵族"子",其中所反映出的商王、"子"及"子"的下级贵族之间的贡纳、征求与赏赐情况在当时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殷商后期,低一级贵族常向高一级贵族贡纳物品,主要是用作祭品,这类似于古书中的"助祭";低一级贵族举行祭祀后,常把某些祭品献给高一级贵族,类似于古书中的"献胙";低一级贵族田猎有获时,可能也要把部分猎物献给高一级贵族;为展示恩惠,高级贵族也会赏赐物品给低一级贵族.这些活动应是各级贵族确认臣主关系,同宗之间强化宗法血缘关系,以达到维护现行统治秩序的重要途径,贡纳活动应当已经制度化,即形成了所谓"礼制".  相似文献   

6.
杨义 《学术月刊》2013,(1):34-45
从孔子死(公元前479年)到曾子死(公元前432年)的四五十年间,《论语》曾有过三次编纂:第一次是在孔子初死(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六十四位弟子为之守丧三年,由仲弓牵头,子游、子夏协助,将众弟子回忆记录的大量简书予以讨论、选择、润色、汇总,奠定了《论语》最初的格局。第二次是在三年守丧结束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孔子子弟开始分散,留在鲁国的弟子将孔门重新开张,子夏、子张、子游等少壮派弟子推举有若主持事务,并且对已经初步成稿的《论语》作了调整、修饰和增补。二十篇的框架,于这一两年间可能已见模样。第三次是在曾子死(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后不久。此时,七十子已经凋零殆尽,曾门在鲁地成为最有实力的儒门学派,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乐正子春等曾门弟子,对《论语》进行实质性的增补重修,最终形成孔学以颜、曾为圣徒的道统脉络和篇章模样。这些编纂均非"零价值",既要光大孔子形象、儒门道统,又要突出本门派最能继承"真孔子"。这就形成了首篇《学而》"子曰"、"有子曰"、"曾子曰"的排序,二十篇有公冶长、冉雍(仲弓)、颜渊、子路、原宪、子张六人上篇题,以及"四科十哲无曾子"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7.
"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乃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术,它并不完全与"西学"相对应。由于古代的"国学"属于"官学"的范围,因此"新子学"只能成为"新国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12,(8):20
书名:《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日)黑柳彻子内容简介: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  相似文献   

9.
张松辉先生在其力作<老子研究>中,把作为宇宙万有之本体的"道"界定为"规律",进而将"道"、"物"同举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并据此判定"老子是道、物(气)二元论者",这是值得商榷的.<老子>对"道"作了如下描述:"道"无名、无色(夷)、无声(希)、无形(微)、先天地生."道"显然具备无限性和无规定性的本体特征,其他任何范畴均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而"物"不过是形下之器."道"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特征一经确立,<老子>是道一元论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10.
姜夔词辩析     
文章得失寸心知,褒贬随心枉费辞。 骚雅清空新格调,阳春一卷耐寻思。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人。他生于仕官之家,父亲姜噩中进士,曾任汉阳知县。姜夔幼年随父寓居汉阳,15岁父死后依姊十余年。淳熙十三年(1186),潭州通判萧德藻赏识他的诗才,离任时将他带往湖州,并以兄之子妻之。姜夔平日交往多为名公俊士,与扬万里、范成大、尤袤等大家诗酒唱和,常为他们的座上客。肖德藻随子离开湖州后,姜夔于庆元三年(1197)移居杭州,依挚友  相似文献   

11.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其分布呈现出由简到繁的态势.这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普遍意义、引申意义能够被后人理解;而它的原始本义、特殊用法,对后人来说变得陌生和疏远,由此造成对这个语义场和意象群的遮蔽.因此,揭示出"常"字的本义、特殊含义及用法,是进行历史还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曹定云 《殷都学刊》2009,30(1):7-14
花东H3卜辞中占卜主体"子"是羌甲之后一支的"宗子",是重要的王室成员.他与"太子"(预定的王位继承人)和小乙之子"丁"(武丁)都是重要的"王位"竞争者,武丁并非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但武丁十分英明,在这场权力竞争中,他设法取得了"子"的支持,从而较顺利地夺取了王位.  相似文献   

13.
<正> 李白诗文十六处提及司马相如,李白作赋时也常把司马相如作为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不仅如此,李白同时代人也常常拿他跟司马相如相比。益州长史苏翅曾称赞青年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待诏翰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简帛文献中的某些简文提出新的释读意见,如安大简《关雎》简1"左右流之"的"流"可读为"摎",为捋取之义。清华简(七)《赵简子》简7"其所由豊可闻也"之"豊"视为"岂"的讹字更恰当,若读为"礼"于文意不连贯。清华简(七)《赵简子》简21"■其衣裳"的"■"的左下构件为"刀"(而非"人"),该字字形结构应分析为"从大,爻声,刀声","刀"为叠加声符。北大汉简(四)《妄稽》简21"身类縳素"的"縳"应读为"缚",训为束缚之义。  相似文献   

15.
相传唐代有个叫刘简的人,平生爱慕仙道,听说哪里有名山仙迹,定要去游览拜访。 开元(公元713-741年)初年刘简遇一位自称虚无子的采药老人,虚无子被刘简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便把他带到自己的药园参观,虚无子说:"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长寿是可望的。"虚无子指着水池边一种长得墨绿鲜嫩的草说:"别以为只有高山上的灵芝是仙草,这水边也长仙草,我就是常食这种草药,活到百岁而发不白,耳聪目明的。"临别时,虚无子送给  相似文献   

16.
"以德抗位"精神在孟子这里形成独立鲜明的旗帜,显示出自尊其道、抗争、阳刚的风格气象。这固然与孟子个人气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孔子后学主要是子思等人的影响更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或者可以说孟子对子思之学的认同,以德抗位精神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由郭店竹简等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可以重新认知,"心性论"、"五行说"之外,在既往研究中只能归之于孟子的"以德抗位"精神,显然是思孟学派一个极为典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传世两件龏?鼎与龏?觚应系同人所作同铭器,据此可以订正过去对鼎铭的有关误释和误解;从器物形制、纹饰及组合等角度来看,龏?诸器的时代应为商代晚期,而非西周早期。据以器物铭文、形制纹饰及出土地点等线索,可将龏?与河南辉县一带出土的子龏及子龙诸器加以联系,"子龏"与"子龙"实即一人,"龙"系"龏"之省;龏?方鼎及觚铭的"龏?"与女子觯(子龙觯)及龏母簋的"龏母"或即一人;"子龏"与"龏女(母),子"铭文同铸一器,二人或系夫妻关系;子龏应系子族,系商王室贵族,所任应系高级武职,其聚居地应在今河南辉县一带。据以文字和文例,"司"或"?"即"姒",系商王之配偶;"龏?"即"龏姒",系子龏之配偶,这与由铭文系联途径推定"龏?"与"龏母"为一人,与"子龏"系夫妻关系可交验互证。  相似文献   

18.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绍圣元年(1094年)被章敦、蔡京等以"讥讪先朝"威名的罪名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知事,于赴英途中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至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赴海南儋耳,寓惠前后四个年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7,(5):42-49
本文主要研究三阶矩阵李超代数的一类中心化子.先将三阶矩阵分为四种情况,即gl(2,1),gl(1,2),gl(3,0)以及gl(0,3);然后计算并证明了gl(2,1)在偶部和奇部(i=0,1,2)的中心化子,gl(1,2)在偶部(i=0,1,2)和在奇部(i=0)的中心化子,并给出了gl(3,0)在偶部和奇部(i=0,1,2)的中心化子;最后,总结给出了三阶矩阵李超代数的中心化子的一般规律及其结论.  相似文献   

20.
孙大雨(1905-1997),原名铭传,笔名子潜。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现代诗人。1937-1940年,孙大雨任暨南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系主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英诗入门》、《英国短诗选》等课程。孙大雨教授在语言文字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在课堂上授课时,有时讲到苏格兰民歌,会当场浅唱低吟起来。孙大雨从小接受家庭私塾教育,1918年,就读于基督教会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附小。1922年秋,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学校高等科,加入“清华文学社”,与朱湘(子沅)、饶孟侃(子离)、杨世恩(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都加入了新月社,所以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