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脑力劳动为基本特征的知识分子从其产生之始就表现出了历史的进步性 ,但同时也受到时代的局限 ;社会主义条件下 ,我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成了先进生产力杰出的代表之一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从事知识和科学技术生产、传播和应用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和特殊。另外 ,知识分子还以其特有的理论探索性劳动揭示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 ,推动体制改革 ,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是人借助于工具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谁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指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现代生产力,是智能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生产力。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其代表作用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的。这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包括对生产力要素的要求和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要求。而这一切都是由工人阶级作为生产力主体的要求和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內在动力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之互相依存和互相排斥,成为事物向前发展的內在动力。人类社会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矛盾,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間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关系則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这决定了两者間之必然发生矛盾。但生产力又下是可以离开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人們在生产中必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社会生产力与人們在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正是互相联系而下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对立的統一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实践标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是为了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当实践标准表现为社会历史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和结果时,它就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人类一切其它社会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类生产活动的前提和结果都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所谓生产力标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评价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合理,最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哪些阶级曾经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一方面说明,没有新的生产力出现,旧的生产关系和全部上层建筑就不可能发生变革,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的具体的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控制和征服自然界的程度,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借以建立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来区别的。社会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因而,考察生产力的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等问题,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打算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现实表明,矛盾并非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发展阶段都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成为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不能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那末,矛盾在何种状态下,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呢?笔者认为,矛盾只有在其本身特定的动力度中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果超越了特定的动力度,就会失去其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总纲领和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中,"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排列首位,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内涵.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21世纪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就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党要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抢占当代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始终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因此,能否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检验我们党能否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忠实代表的试金石.要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一论断的认识.要全心全意依靠知识工人阶级,始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领导中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迅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下面就知识分子工作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知识和知识分子从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知识分子驾驭知识来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并愈来愈迅速地转化为巨大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江泽民同志和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客观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只有认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并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驾驭和改造社会以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很多,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一、充分认识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及其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对于什么是知识分子,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总是与阶级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知识分子是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作为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不是由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而是由相同的劳动性质、收入来源、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人们所组成。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和条件是:第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从事脑力劳动;第三,依靠脑力劳动的收入为生活来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是对我国知识分子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从精神产品的形态看,精神生产可分为知识的再生产、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社会管理、文学艺术的生产。达四者以高度的科学文化为纽带而互相关联着,共同形成知识分子开拓并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1.关于精神生产中对知识的再生产所谓对知识的再生产,就是知识分子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理论,继续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和与之有关的一切学问。  相似文献   

13.
个人自主性是建立在真实了解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基础上的合理追求自己目的的能力.个人自主性状态是衡量人的发展的根本尺度.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每个社会成员自主选择的过程体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过程,体现为社会存在形式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由个人自主选择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适合生产力状况.尊重个人自主性就是尊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个人自主性实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有同志提出一种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以下简称“异化论”),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政治异化、思想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等。对这样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应如何分析呢?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生产力入手,认清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可以认清生产关系,管理方式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可评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先进的或是落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无疑的。不过,习惯上把这一规律的实现形式,理解为新生产关系总是发生在旧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环节上。出于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发达国家中,比如在我国的建立,有二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认识以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主张在这些国家中首先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代,中国的托派就持这一观点。这种认识,早已被历史事实所粉碎。一种认识则以为,这是可能出现的,但是,这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而并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实现的一般形式。这种认识仍然不能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内在必然性。本文要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十规律的一般实现形式,恰恰是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来,我们的历史研究一直是遵循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运行的。实际上,这是经济史观。近几年,学术界已有人对"唯物史观"提出质疑,认为把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单化了。历史科学的理论不是结论,而是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取向和视角,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应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冒昧地试图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历史发展,从而对某些历史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兹就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有两套理论体系:一是生产力决定论。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衡量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并由此衍生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这套理论可称为  相似文献   

19.
一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只有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自然分工,还没有社会分工,更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劳动者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基本上没有剩余。后来,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次出现了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牧业、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获,除了养活自己外,还略有剩余。这不仅为剥削奠定了基础,而且给脑力劳动创造了前提,虽然就个别体力劳动者来说,剩余劳动产品数量极其有限;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者群体的剩余产品的总和却相当可观,允许少数人从其中分离出来,专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精神活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的回顾唯物史观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马克思说过:“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08页)旧中国所以会发生革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反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立以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已经被废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领导、有步骤地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