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陈以凤 《唐都学刊》2008,24(5):10-13
孔壁出书一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知此事属实,决非古文经学派的伪造.孔壁古书当由孔鲋所藏,面世于汉景帝末年,包括<古文尚书><礼古经><论语>和<孝经>.  相似文献   

3.
<论语>7.11章,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孔子说只有他与颜回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照事实,孔子只做到"用之则行",未做到"舍之则藏";颜回只做到"舍之则藏",未做到"用之则行".师徒各达到一半.孔子的话与事实出入太大.该章下部分,孔子训子路"暴虎冯河",失之粗暴,也与事实相左.该章上下两部分,内容互不相干,可能是<论语>编者把它们凑在一起,以增强对子路的调侃效果.  相似文献   

4.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5.
黑色幽默语篇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结构碎片化、杂糅化和集锦化,常用极度变形的、夸张的喜剧语言形式表现悲剧内容.正是由于黑色幽默的这些语言特色,省略衔接在黑色幽默语篇中表现显著.<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20世纪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是黑色幽默语篇的集中体现.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语料的黑色幽默语篇,广泛使用省略的衔接手段,其中小句性省略衔接在黑色幽默语篇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刘梦溪 《浙江学刊》2004,4(3):138-146
晚清唯识之学力谋重振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华学术传统中唯有佛学之唯识一派思辩程度甚高,可作为与西哲对话的逻辑基础.熊十力于此最具理性的自觉.<新唯识论>和唯识旧师的区别,主要是熊所建立的哲学体系具有新儒学的种种特征,而不是一个佛学的体系.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给以高度褒扬的是马一浮.1927年熊十力到杭州养病,请马先生为<新唯识论>作序,两人从此成为相契之好友.但熊、马的学术思想亦存在分歧.特别是后来围绕着复性书院的办学而交恶.但他们彼此仍有关切.1955年之后,不见两人具体的文字联系.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艾儒略、卫匡国等人,刻苦学习中文汉语,攻读<四书>、<五经>,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用中文撰写了<交友论>和<逑友篇>,阐明了怎样交友、如何做人?把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名人哲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综合,把友谊和至善至爱提到人类社会相互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地位.<交友论>和<逑友篇>不但为中西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而且它也是17世纪中叶中西友好关系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解构主义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自1976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言语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以来,它已席卷人文、社会、哲学、思想诸多领域,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晚年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人本主义及其人格学说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与之相比他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对康德的人格学说则作了一定的肯定性诠释,阐发了康德对敬之情感的分析、对人格和物的划分所具有的现象学识度,但是也指出了康德的人格学说的局限性.以自由概念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如何突破康德的人格学说.以自律为特征的人格的自由虽然具有超感性的崇高品格,但是具有片面性、现成性,而海德榕尔的生存论则显示了一种创造性的、实际的、整体的此在绽出生存之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